每当提到劳动时,首先,我们可能常常会表示出千万个不情愿。又,似乎你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如下的画面:
炎炎烈日下,几位头戴斗笠的农民弯着腰,在田间里劳作。亦或是,你我他,伴着嬉笑的声音,随着打闹的动作,打扫着地面,搽洗着玻璃……
可若是仅仅如此这般,就代表了劳动的话,那我们对于劳动的看法,似乎也未免过于肤浅了。
事实上,这又的确是因为,我们语言本身表达的含混不清所致。
在我看来,与其用简单的“劳动”二字,倒不如在其前面加上个形容词——生产性劳动。如此,便让人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既然是生产,那肯定要先有个前提,即生产资料,这就有点像是如上文所述的农民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和种子,厨师的生产资料是瓜果蔬菜,鸡鱼肉蛋。
而作为我们来说,实则生产资料会更为抽象——我们的思想,认知,思考,观察,看法,感觉,领悟,情感……
除此之外,相对于农民和厨师使用的具象生产资料来说,当然可以做到播一个种,得一个果,下一勺原料,得一盘菜肴。然而,对于可以称之为使用抽象资料的,文字工作者的我们来说,且断然不可能付出一份耕耘,得到一份收获。
真实情况是,你往往需要精读输入十本书,进而才能书写输出一篇,还勉强有些深度的文章。
或许,只这一点区别,我们就能找出诸多问题的症结了——为什么我们就是写不好文章?做不好阅读理解?读不懂应用题目?
输入的不够丰富,不够全面,更不够深入呗!
再除此之外,我还想说:“虽然,看起来拥有抽象生产资料的我们做不到一份付出,得到一份回报。可是,我们又的确极其幸运的。因为,那些具象的生产资料,经不住时间的摧残,它们可能会变质,亦可能会腐烂。可是,我们抽象的思考,我们抽象的认知,不但不会受到时间的侵蚀,反而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沉淀,越发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似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长大之后,再去看小时候的题目,常常会发出慨叹——为什么现在看来这么简单的题目,当初即便绞尽脑汁,也理解不清,解答不出呢?
你的认知水准,你的学习能力,经过时间的累加,已然不知道比小时候提高了多少呢。
可是,也往往会有小伙伴向我提出质疑,“可是,当我面对空空白纸的时候,就是无论如何也产生不了哪怕一丁点的想法啊?”
我承认,自觉这就有点像是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走在马路上的你,越是想要打一辆出租车,却越是无车给你打。而你越是没有用车的需求,马路上却又满是出租车的身影。
我的观点是,想法与认知,从来都不是靠等待而来的,无论如何,你必须采取行动。就像说,无论如何你必须先劳动起来再说。而在劳动的过程中,你的想法与认知,会不知不觉,亦会莫名其妙的萌发些苗头,冒出些迹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