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不仅有牛郎织女的故事,同时也是“道德腊”之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可见,无论是女子的穿针弄巧还是墨客的浅唱游吟,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七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而这天,是三会五腊日三会日的中会日,对中国古代广大的读书人而言,也是个重要的节日——魁星诞、晒书节。
早在东汉时,道教就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初七日为三会日的中会日,三会日是早期正一道道民聚会的三个日子。在此三日里,道民须赴本师治所,道官宣讲科戒,接受三官考核功过,以定受箓之等次。
七月初七又是道德腊日。道经记载此日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校定生人骨体枯盛,腊日宜修斋,祭祀,诵经忏悔。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28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期盼夺魁高中。因此“七夕”保持了最早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魁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道教中主宰文运的神。魁星信仰盛于宋代,是古代读书人于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文昌帝君,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旧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农历七月七,为魁星诞。
唐宋时,状元高中,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宋代人同秘在《癸辛杂识》中就有当时考中状元,朝廷“送镀金魁星杯柈(盘)一副”的记载。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
在古代,读书人为保佑自己考运亨通,在这一天拜魁星成了一种民间信仰。
七月初七还是周灵王子乔飞升、南斗下降、西斗下降、真武下降、西王母上元夫人降现於汉武帝、九天应元保运真君降现、麻姑大仙同王方平真人下降、浮丘玿应真君上升、此日中元赦罪,地官同天水二官考校罪福等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