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大二的时候,常常在夏日傍晚的饭后约上室友,在学校的操场,一圈一圈,跑跑停停的消食物。那时候的操场一圈200米,1/4的长度用来助跑,1/2听着身边不断传来锻炼的大爷“嘿哟嘿哟”声从你身边小碎步超过,剩下的1/4就是在“我不行了,停下来慢慢走着”中度过的。“跑步”是举步维艰的运动,我们都是打着跑步的名义在散步。
坚信长期“室外跑步”对身体有益的信念, 断断续续的的“散步”了两年。
历史性的小转折发生在社会兼职一段时间后,为了让跑步变成自己的一个小优势,开始有心的锻炼。我列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行动计划:身上不带任何可以支付交通工具的金钱,在学校宿管阿姨关门前,从上班地点跑回宿舍。有了条件的限制和潜意识的支配,于是就有了初始的配速8”。内心非常的自豪,觉得自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跑步。
开始以“正式”的角色进入工作后,还能在一天高强度工作后,户外跑步流汗,甚至按时完成公司业余工作“跑步KPI”打卡最长6公里的运动目标。一直坚定的认为自己的跑步在缓慢的进步。
我有了“野心”,偶然的一次看到关于马拉松的运动新闻,我觉得这就是我今年的运动目标,我迫切的刷着关于马拉松的新闻,我开始兴奋,大脑给我传递“我很努力”的信号,我决心报名参加马拉松运动。我开始着手准备半年后的马拉松攻略,一段时间内我的知乎满满当当全是有关“马拉松”的推送,直到现在,收藏夹仍然保留了一些马拉松的有关收藏。
装备齐全后,我正式开始有意识的绕圈锻炼,以配速的形式。在尝到了锻炼配速的成果,我爱上了这种感觉。第一次参加,毫无经验,为了在实际路跑中能够完赛,赛前进行了一次充分的21KM模拟绕圈马拉松运动,确保自己的耐力没有问题。几天后,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赛制半程马拉松。
半程马拉松后,我自认为在半程上已经通关,“秉着能跑半程就能跑全程的”概念,我开始准备下一场的全程马拉松。一年后,在我孜孜不倦的努力下(跑前临时抱佛脚),我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全程马拉松KPI。
在这里,希望大家以我为反面教材,在剧烈运动前,还是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在身体能够适应的情况下适量进行,不要猛然运动。运动中有任何不适,应立即停止(马拉松中可以上收容车)。
值得一提的是,跑完全程马拉松,我认为运动中两个重要的KPI已经完成了:21KM半程马拉松,42KM全程马拉松。然而,转折点就发生在跑完全程马拉松去领奖牌的时候,我领完金灿灿的全程马拉松奖牌后,发牌人员告诉我“连续三年跑马拉松就可以再领一块”。跑一次得两块奖牌,赚了一块啊!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明年一定要再跑一次!!!
于是就有了第三次马拉松。
第三次因为一些手机的操作,没有完整记录21KM,只记录了16KM。还是一样,温馨提示,运动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猛然运动。第三次半程马拉松我并没有像第二年领牌时发牌人说的那样“连续三年马拉松就能再领一块”领到两块奖牌。因为连续三年马拉松必须在同一个地方进行的才可以,但这是一次全新意义的马拉松。
这次马拉松我没有再去跑全程,因为跨省异地跑,跨省来陪跑的女性朋友最多跑半程,朋友第一,比赛第二哈(我是一定不会说自己跑不动的毕竟不是第一次猛然运动了,实力不允许我这样说。)
为什么第三次是全新意义的马拉松,大致是因为:
1 不再为了跑而跑,它是一种乐趣;
2 第一次第二次跑马拉松全程大部分时间都在调整呼吸,第三次跑的比较随性,没有刻意在意呼吸调整;
3第三次马拉松是一场“聊天的马拉松”(身体与第一次参赛时有了的质的区别)。
接下来一年,我会参加半程?全程?
朋友,你一定不知道“越野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