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449696/44b4e16b6d1459ed.jpg)
会说话是一门艺术。
日常生活中,我们和亲人、孩子、同事等在沟通交流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说话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有没有认真去说话呢?
小时候我的爸爸经常在外工作,所以对于他和妈妈之间的沟通交流印象不是很深刻。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对于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我愈发难以接受。
妈妈喜欢絮絮叨叨,说话常常不能说到重点。她经常会因为他人的一句话,把以前的所有的所有都牵扯出来。而爸爸,说话从来不会考虑妈妈的感受,他习惯用一些话语,妈妈哪里痛他就戳哪里。所以两个人之间动不动就会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会泛化到无法调解的地步。好在两个人数年如一日,吵完和好,倒也相安无事,只不过这样的婚姻模式让我觉得少了一些温暖。他们之间的对话模式也让我觉得好好说话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7449696/bce1bb83fb4ec1ad.jpg)
1.抱怨性的话语无人愿听
对于大多数家庭主妇而言,这样的话语是非常熟悉的:我每天起早贪黑,早早起来就做饭,带孩子、送孩子上学,然后要收拾房间,收拾完房间又要买菜,洗衣服,每天忙得跟陀螺一样,你们有考虑过我吗?你们有看到我的辛苦吗?我只让你做一点点事情你都不愿意......家庭主妇的确是一个辛苦的职业,但是当我们用这样的话语把自己的苦水倒出来的时候,反而会让倾听的人感到反感,而这种反感也会抵消他们对家庭主妇辛苦付出的感激。这样一来,家庭主妇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感激,越发倾向于发泄自己的不满,继而进入了一个负性的循环。
2.忽略感受的话语不走心
在初高中家长营的带班过程当中,关于这一点我的感受最深。这个阶段的家长们,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是非常困惑的,比如沉迷于手机游戏、比如不写作业、比如学习缺乏自主性等等。每当家长有问题的时候,我给他们说的就是:放下孩子的问题,去关注自己的成长,但是我忽略了家长们的感受,没有去肯定他们的感受。当我们忽略对方的感受的时候,对方是感受不到我的用心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后续快要结营的时候,一些家长出现回避行为的原因。
3.比起建议对方只需要你的倾听
子木说的她同学的事例,其实我也有遇到。每次遇到这种事情,我自己也特别容易去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意见,《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教给我们要做到课题分离,我们需要做的是不去干涉他人的课题。对方跟你去诉说其实也是希望有一个可以去分享的人,可以得到对方的倾听,可以获得对方的安慰,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安静的去倾听就好。
4.放下对对错的执念
前段时间看过一段视频,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当我们遭到来自周围人的挖苦的时候,如果我们一味的去跟对方争论,那我们只会让自己陷入到负面的情绪当中无法自拔,说话双方之间也会陷入一种剑拔弩张的境况。其实很多冲突就是因为说话双方一直在争论对错而引发的。所以,我们不妨放下对错,学着用视频当中这种委婉,诙谐的方式来应对对方,我们就可以化冲突于无形当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7449696/fdbd46faafbbef3c.jpg)
关于如何做到好好说话其实我们可以展开很多方面,但是我最想说的就是,好好说话带给我们的一个长远的利益:那就是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因为父母的说话方式孩子是会去复制、习得的。
生二宝的时候,我去月子中心住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当中,女儿每天都要跟我视频聊天。当我回家之后,原本活泼可爱的女儿变得非常的叛逆,以至于我和她之间经常爆发矛盾。
有一天,我正在哄二宝睡觉,女儿一直在旁边吵,原本快要睡着的二宝被女儿吵的睡不着。不仅如此,女儿还在一旁嚷嚷着要我给她讲故事。家里的书、玩具也被她扔的到处都是。我强压着自己的火气,但是仍然让自己爆发了。我不由得提高语气跟女儿说,你把房间收拾好,女儿一动不动瞪着我,我越发生气。我说了一句,怎么生了这样的你。虽然女儿小小年纪,但是她完全听懂了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在以后的相处过程中,每次遇到她犯错误的时候,我批评她的时候,她总会用这句话来回应我:“是你要生的我,我又没有要你生我”。在听她这么说的同时,我的内心充斥着满满的内疚。其实女儿只是需要得到我的关注,得到我的爱,而我用暴力的言语于无形中伤害了她。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来自父母的关注、理解、肯定,而这种需求我们是可以通过与孩子的日常交流沟通中给到孩子的。一个能够从父母身上收获关注、理解、肯定的孩子,她是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满满的爱意的,而这种爱会带领她更好的去真实的做自己。这样的孩子她的内在系统也是完整的,当她遇到挫折、打击时她也能够很好的去处理。
所以,下一次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一定要记住,用正确的方式、话语和孩子沟通。其他时候也一样:说话之前,一定要提醒自己好好说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