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子是世界美食语言,素的、荤的,荤素结合的,纯料的,皮包馅的,加面包的,加饼干的,林林总总,吃过的数一下应该也有30来种。
吃来吃去,就是偏爱猪肉丸,哪怕潮汕牛肉丸曾一大部分时间占据了我的胃口,最后还是吃猪肉丸才最有满足感。偏爱大概就是看到闻到两眼会有光,脑子能充电那种。
记得春节回家乡途中,早上遇到一家当地有人气的肉丸店正在做肉丸,马上停下,强烈要求老板娘马上煮上一份。
现做现煮但凡有偏爱的东西,除了口味,应该多少有些情结,我有,好多人都有。
少时看到做肉丸是个好神奇的把戏,肉打烂后,大人用手一握,肉从大拇指和食指间鼓出来,勺子一刮,就顺势掉到热水里,热力很快就把丸子定型。
有些丸子做好是颗粒分散的,有些则像照片中那样,结块蒸出来,但可以掰成颗粒,也有直接一大块蒸出来,只能切块,可以说是肉饼。印象中潮汕的档口很多卖大块的肉饼。
肉丸子是客家人家宴或者红白事都要有的,少时有肉丸子吃也算是一件开心事,因为是加工品,除非逢年过节会集体做,平时也都是买,不见得便宜。
初中开始,对猪肉丸子产生特殊的情结。那时从深圳转学回到县城,一切都很陌生。而街边时常响起的“卖汤圆、卖汤圆”这首歌,给我留下深深的回忆。歌放得很响,唱的是汤圆,其实卖的是肉丸,尾指大小,可以要一串或肉丸配一杯子汤,2元有成交。
那时货真价实些,能闻到熬出来的肉的香味。但对当时的我来说,声音和味道都很聒噪,因为那时还刚在适应一个完全没有同学和朋友的环境,提不起情绪。
而后慢慢适应这个小城的人和生活,一切开始发生改变。秋冬的放学路上,精神和肉体总是会有些饥饿感的,那时听到“卖汤圆”的歌,就会有些兴奋了。
通常听到卖汤圆的歌声后,加速踩车,然后在车边快速急刹停稳,这动作现在想起来傻,倒是有点仪式感。点上一杯丸子,每次都要求老板多加葱花和胡椒,和同学一起在路边的冷风中吃上几粒丸子,喝上几口猪肉和胡椒融合的葱花汤,热力让身体迅速恢复元气,爽。那是一段很美好的回忆。
除了路边的记忆,便是家中舅妈、外婆和老妈都很默契会做给我吃的“猪肉丸汤粉”。
舅妈、外婆、老妈牌肉丸煮粉初高中都是家乡上学,寒暑假和大假都回深圳,开学前坐长途巴士回家,多是凌晨或早上到,饥肠辘辘。几乎每一次到家,无论是舅妈还是外婆,都会有一碗热腾腾的猪肉丸汤粉给我接风,多葱多肉丸,不过他们不爱放太多胡椒粉。
这个习惯,至今都是这样,就算回到会是半夜,外婆没法做,也会电话里告诉我肉丸在冰箱有,葱洗好了,粉泡上了,回来就可以煮了。
现在每次返深,都会提前买肉到肉丸店备货,现打现真空包装,至少带5大包放冰箱备着。给朋友带特产,猪肉丸子倒成了我最多送的手信,多少有点奇葩吧。
人对食物的情结,都是跟经历和情感绑在一块,时间越长,越浓,越固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