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很多人都把“怨是用希”增字译成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就少了。这样翻译当然可以,从古代汉语语言习惯上讲也讲得通。但直接则为怨恨因此就少了,其实更好。钱穆先生就是这样理解的,内心中没有怨恨,没有对别人的不满,这是清洁自己的内心,而能保持内心的清洁与平静,不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吗?现在人们讲健康,有一个理念是“排毒”,排出身体的毒固然很重要,其实排除心理上精神上的毒更重要,而无怨则是心理精神健康清洁的重要标志,所以孔子虽然“恶不仁者”,还宣告仁者“能恶人”《论语.里仁》,但他还是要我们“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劳而不愿”《论语.里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要我们“克、伐、怨、欲”,都要戒除《论语.宪问》。
这不是让我们放过他人,是让我们放过自己,为我们自己好。康德说,生气是用别人的缺点来惩罚自己---把对别人缺点的怨恨聚集在自己的精神中,使之成为毒素,不仅不仁,还不智。
但是让我们生气怨恨的真是别人的缺点吗?或者说我们真的具有怨恨他人的道德优势吗?
《论语.里仁》: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一切,依照着利的目的来解释,心里便会生出种种怨恨。原来我们怨恨别人的,并不是因为我们对别人的道德期望落空,而是我们对别人的利益诉求落空,别人之所以招致我们的怨恨,并非是他们不能满足道德要求,而是不能满足我们的利益要求。当我们怨恨别人指责别人时,我们并不那么高尚,怨恨来自于受阻的利益,却装成来自不得伸张的道德,为什么我们要把自己的怨恨情绪打扮的高尚起来?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心中油然而生的怨恨?伪造一个道德的出生,因为不把自己打扮成道德一方就无埋怨他人的资本,这是自欺欺人,却往往是不自觉的,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到怨恨在衣食的水面上冉冉升起的时候,他已经被他扮成跟红瞄准的道德小姑娘了,所以怨恨会导致道德的后果,但是他的起因主要还不是道德而是心理问题,所以。我们无需讨伐,人们都要有的对他人对世界的怨恨,而必须思考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既无道德也不健康的负面情绪,好在夫子在论语里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夫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假如存心于人,便没有厌恶他人的情绪了,即使他人有道德缺陷,对他的厌恶也是立足于希望他变好还是爱。
夫子还说:“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要求自己严,期望别人宽,哪里还会有什么怨恨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