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总是让人羡慕,但才华背后一天天的付出却容易被忘却,尤其是,这种付出从一个人三岁时就开始了。
胡适先生三岁时,跟随母亲从台湾回到故乡,此时他的父亲已教会他八百个汉字,自此一个孩童每日坐在学堂书桌前,识字、读书整整九年时间,从最初的童蒙读本到四书、五经,他的国学根基得以坚实地打下。
胡适的母亲坚持出多倍银元供胡适上学堂,用胡适先生的话说,“在家乡要算‘打破记录’的了”。他的母亲用严厉的态度一天天培养着他,胡适也因此早早懂事,他在《四十自述》书中记述:“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先生长久地记着他的父亲、母亲教他认字的红纸方字,他父亲手书的这些楷字是他们家庭团圆生活的纪念。胡适只有三岁零八个月大时,他的父亲因坚守台湾的防务去世,这些字笺胡适的母亲终身保存在身边。
胡适先生幼学根基深厚,读书越来越多,他少年时期的思想飞速地变化。十一岁时,胡适读到《资治通鉴》中范缜的一段话,“缜著《神灭论》,以为‘行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范缜认为,形、神的关系就如刀子和刀口的锋利一般,没有刀的存在,刀口的锋利也就不可能存在。因为这段话,胡适加深了无神论的观点,他的思想因为书籍得到了解放,这为他之后研究哲学打下了基础。
到十二岁有零,少年胡适离开家乡的学堂,向着不可知的远地求学去了,“——孤另另的一个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胡适的母亲终究没有留下一滴泪,她用笑容藏起自己的悲伤,送她的儿子出门求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