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世界秩序

世界秩序

作者: 蔚成 | 来源:发表于2017-11-24 22:55 被阅读79次
    世界秩序-上 世界秩序-下

    关于作者

    亨利·基辛格被誉为美国政坛常青树,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老朋友,在中美建交之前,就曾秘密访问中国,拜访毛主席和周总理,并和之后的大部分中国领导人都建立了私人友谊。讨论现代外交和现代政治,基辛格是绕不开的人物,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大多数外交决策都有他的身影,比如中美建交、越南战争等等。在1973年,他还因为在越南撤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基辛格除了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之外,还是一名专注于著书立说的思想家。从1957年开始,他就从一名外交家和政治家的角度出发,著书论述世界局势,至今已经出版了十本专著,其中于2010年出版的《论中国》还有2015年出版的《世界秩序》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世界各国领导人研究中国的枕边书。

    关于本书

    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问题。在本书中,他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从文化、宗教、地缘等综合因素解读了这些不同秩序观的形成、冲突和合作,并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他不仅将视野拓宽到全世界,而且将时间拉长到400年,集结了他60年外交生涯的理念精髓,可以说是一部大开大阖、谈古论今、求索国际关系治理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核心内容

    秩序是什么?秩序就是最高的文明体现形式。而联合国,无疑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世界秩序并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它吸收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各国平等、主权独立概念,更发展了《维也纳和约》的均势守衡概念。是每个时代中,那批智者的心血结晶。地球村的每个居民都或多或少地受惠于联合国带来的世界秩序。

    如果我们看清楚世界秩序的发源和脉络,那么对于观察国际局势,世界发展,无疑会如虎添翼。

    一、中世纪的欧洲国际秩序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欧洲秩序彻底崩溃,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分成大大小小的十几个国家,合纵连横、相互攻伐,这种混乱的战争状态持续了1000年,在15世纪达到高潮。

    1517年,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运动,更加激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爆发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战争,史称30年血战。在战争之后,欧洲各国签署了第一个基于平等、和平的国际和约,这就是现代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基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原则有如下几条:

    第一个主要原则:各个主权国家都是平等的。

    这个原则的意思是,天主教和新教体系内的各个国家都是平等的,搁置宗教分歧,在政治体系内解决问题。

    第二个主要原则:不得干涉其他主权国家内政。

    第三个主要原则:主权国家互相派驻常驻大使机构。

    二、反法战争和维也纳和会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以后的100多年里,欧洲利用这个成果,行之有效地解决了很多问题。

    但是有秩序,就有挑战。《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虽然功绩卓著,但是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它堵死了欧洲再次统一的所有可能性。

    17世纪末期,法国爆发史无前例的大革命,重建社会体系,然后征服者拿破仑上台,无视先前的欧洲国际传统,展开统一欧洲的努力。接着,欧洲其他各国迅速结成反法同盟,爆发战争。

    在1815年,反法联盟军大获全胜,将拿破仑推下帝位,并召开了第二个国际会议:维也纳和会。

    在维也纳和会上,欧洲各国达成了几项原则。这几项原则其中有两个,是构成现在欧洲的最重要基础。

    第一个是正统原则。这个原则承认了欧洲各个封建王国、公国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第二个是均势原则。这个原则是维也纳和会最精髓的原则,这个原则主要确保在以后的欧洲版图中,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取得足够优势。

    维也纳和会,这是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第一次大的发展。

    三、国际秩序的第一次倒退

    《维也纳和会》过去100年后,大航海兴起,欧洲主要国家在海外圈地,势力急剧膨胀,相对的,以前在《维也纳和约》平衡体系内的许多小国,无论从国力还是军力,在这个天平上的分量越来越轻,直至微不足道。这就意味着,作为威斯伐特利亚体系重要一环的力量骤然崩塌。

    平衡力量的缺失必然导致整个体系崩溃,紧接着就是爆发战争。

    1870年前后,当时欧洲的霸主法国和普鲁士开战,结果是法国不幸战败,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地区,建立德国。德国建立以后,并没有满足,而是为了扩大地盘,继续结盟,这个国际联盟叫做同盟国集团。

    这种行为激起了欧洲一些大国的不满,于是同样结盟展开对抗,这个联盟叫做协约国联盟。从此开始,《维也纳和会》建立的均势秩序彻底崩溃,平衡荡然无存,全面战争随即爆发。

    只是这一次,战场不再是欧洲一隅,而是扩大到了全球。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战争就此登场,这就是史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证明,欧洲各国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的世界秩序正在走向破产,维也纳和会确定的均势原则,也越来越难以调和列强之间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1918年,欧洲主要国家又坐在一起开了个会,从世界秩序的角度来说,是一个失败的国际会议。

    这个会议叫做巴黎和会。

    作为一个失败的国际会议,所签订的《凡尔塞和约》跟以前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维也纳和约》的不同点还体现在这几个地方:

    从动机上来说,它不是为了达成和平,仅仅是为了利益和惩罚;

    从程序上来说,整个会议期间,作为主要战败国的德国甚至没资格发表意见,更像是接受一份命令或者通知,而不是协议;

    从结果上来说,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一个都没得到解决。

    所以,这就导致,凡尔赛和约,不仅没有对世界秩序进行有益的补充,反而客观上怂恿纵容了纳粹的崛起,引发了更加恐怖的灾难。

    四、联合国的发轫

    《凡尔塞和约》签订以后,各个战胜国把德国掀了个底朝天,剥削程度用掘地三尺来形容绝不为过。

    德国的国内矛盾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保皇党、军方、民间团体,开始互相指责谩骂,政局也是动荡不安。在这种国内矛盾剑拔弩张的情况下,社会风气也变得越来越激进、越来越极端。复仇和再战一场的渴望成了普遍共识。

    1933年,希特勒当选为德国总理,将国号改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然后进行了一场闪电战,灭亡波兰。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这时候,距离巴黎和会只隔了短短的20年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除了带来经济和人口的巨大损失,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后果,就是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开始萌芽,到维也纳会议发展完善的世界秩序,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重新建立世界秩序,在1944年,当时的盟国主要国家领袖,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在雅尔塔会面。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解决远东问题、波兰问题、战后德国问题,以及商讨建立联合国问题。

    最后一个联合国问题,对于世界秩序的建立,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这是第一次,各个主要大国站在一起,为了和平,为了秩序,而建立一个对全人类负责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吸收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各国平等、主权独立概念,更发展了《维也纳和约》的均势守衡概念。是20世纪那一批极富智慧的人的心血结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我们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受惠于联合国带来的世界秩序。   

    金句

    1. 就是这些小人物,却用超人的大智慧达成影响世界的外交原则。

    2. 黑暗中往往孕育着黎明,在混乱无序中,一样孕育着和平和秩序。

    3. 秩序是什么?秩序就是最高的文明体现形式。而联合国,无疑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核心内容

    秩序是什么?秩序就是最高的文明体现形式。而联合国,无疑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世界秩序并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它吸收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各国平等、主权独立概念,更发展了《维也纳和约》的均势守衡概念。是每个时代中,那批智者的心血结晶。地球村的每个居民都或多或少地受惠于联合国带来的世界秩序。

    如果看清楚世界秩序的发源和脉络,那么对于观察国际局势,世界发展,无疑会如虎添翼。

    一、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

    对于古代中国而言,所谓外国只有两种。

    第一种,向往天朝文化,并诚心学习,愿意归附天朝作为附庸的。

    比如古代朝鲜、越南、吕宋等等小国。对于这种国家,朝廷会大方的赐予封号,也会赋予他们定期朝贡,同时获取天朝产出物资的资格。

    第二种,文化,礼仪迥异于天朝,但是又不诚信学习天朝制度、文化的小国,这种统统是蛮夷,需要防备。但是也并不会主动攻击征服,而是更善于用计谋拉拢,或者制衡。

    这种模式从秦汉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期,每次等到中国大一统时,总会自然而然的重新捡起这套体系。

    跟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比起来,这套体系有着让人震惊的稳定性。

    朝贡体系为什么会这么稳定?原因主要来源于这几个方面。

    第一个,在东亚和东南亚板块中,古代中国只要大一统,就能拥有绝对力量。

    第二个,古代中国文明发达,从周朝算起到清末,将近三千年时间,对周边国家都保持着文化相对领先,甚至是遥遥领先。

    这两个特点,让古代中国长期处于一种独孤求败的状态。自认天朝上国,且富有四海,缺少与周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获取利益的原动力。

    二、“朝贡体系”的崩溃

    1840年,大英帝国轰开了中国大门,然后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中除了割地赔款之外,还规定准许英国在中国派驻领事,商定外交事宜。

    这个条款,意味着古代中国第一次用平仰视的姿态看待另一个国家。

    二十年以后,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第二个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在条约签订之后,大清再次将外交事务提高品级,成立了专门针对外国事务的衙门:总理衙门。

    60年之后,伴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又一个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出台了。总理衙门再次升格,改称外务部,而且位居六部之首。

    这意味着,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开始走向没落,外交。

    1894年,也就是甲午年,中日两国爆发甲午海战,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惨败于日本。

    古老的朝贡体系经过欧洲列强的多次打压,本来就摇摇欲坠。这次败给日本,算是最后一击,这个延续了两千年的国际秩序,不仅从外部被彻底击垮,内部也已经无力维持。

    三、中国融入世界秩序

    推翻了清政府之后,中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一方,获得了胜利,并参加了巴黎和会。但是因为当时中国国力太弱,不仅没有收获战争利益,反而损失了自己的领土青岛。

    这次会议,代表着中国融入威斯特伐利亚的首次努力,宣告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参与了反法西斯联盟,并最终获得了战争胜利。并参与了联合国的创建,成为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的其中一个。

    但是,联合国刚刚成立的前三十年,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微乎其微,国际秩序变成了苏联阵营和美国阵营两强争霸。

    这种情况一致持续到了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入联合国体系,成为常任理事国。

    到此时,联合国才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了世界的中心和焦点之一。

    四、美国的孤立主义

    在美国建国初期,外交观念极其保守,对外界的纠纷和争端完全不感兴趣,也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和欲望,这种观念,在第五任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任期内,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形成了著名的门罗主义:

    第一个,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

    第二个,要求欧洲不干涉美洲独立国家事务。

    第三个,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也就是整个美洲殖民。

    门罗作为美国外交的指导政策,持续了120年。

    1898年,美国和西班牙爆发战争,把西班牙殖民势力彻底赶出了美洲,并接收了西班牙在亚洲的殖民地菲律宾,从这时候开始,美国就开始以菲律宾为跳板,跨洋过海,试探着参与列强竞争。

    但是在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卸任以后,这种主动的外交理念被再次搁置,重新回到了孤立主义的怪圈,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美国都保持着袖手旁观的态度。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国内还在盛行孤立主义,各个民间团体和政治团体一致拒绝参战。

    五、美国主导世界秩序

    1940年,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三次当选美国总统,开始了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第三个总统任期,在上台以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41年,罗斯福总统提请,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

    这标志着美国已经正式加入了反法西斯联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主动在战争的初期就表明态度。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义无反顾的踏入了反法西斯战场,之后的四年时间,美国和英国、苏联、中国等国家一起,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均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最终彻底粉碎了法西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胜利的1945年2月,美国、苏联、英国,三个国的领袖,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就是在这次会议中,达成了建立联合国的相关决议。并在当年的4月25日,50多个国家的代表正式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讨论通过了《联合国宪章》。

    这说明,在罗斯福的领导下,美国彻底走出了孤立主义,积极主动的融入了整个世界的大秩序,而不再执着于美洲的小秩序。

    联合国成立以后,美国依然牢牢把握着这个世界秩序的主导权,从1945年开始,直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以后达到顶峰。

    金句

    1. “甲午海战”的失败,标志由“朝贡体系”所代表的东亚秩序,不仅从外部被攻破,内部也已经无力维持。

    2. 美国最初的世界观和秩序观,跟中国古代极其相似。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其他国家的争端,从不主动入场,也不跟任何国家结盟。

    3. 在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领导下,美国第一次走出孤立主义,融入了整个世界的大秩序,而不再执着于美洲的小秩序。

    撰稿:林走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界秩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llq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