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强大的人内心越是孤独吗?
孤独是一种境界。
1、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但凡成功之人,往往都要经历一段没人支持、没人帮助的黑暗岁月,而这段时光,恰恰是沉淀自我的关键阶段。犹如黎明前的黑暗,捱过去,天也就亮了。
2、淡字,一半是水,一半是火;人生,一半是披荆斩棘,一半是急流勇退。水火本不相融,造字者巧妙地将二者融汇贯通在一起,揭示了“淡”的真味:刚柔相济。人生的“淡”,既需要披荆斩棘的拿得起,更需要急流勇退的放得下。月亏则圆,月圆则亏,人生的至境,不是一味的“进”,更不是一味的“退”。
3、老人言:1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气自己;2.活多干话少说群众心里有秤砣;3.少吃盐多吃醋少打麻将多散步;4.按时睡按时起跑步游泳健身体;5.夫妻爱子女孝家和比啥都重要;6.官再大钱再多阎王照样土里拖;7.行点善积点德心里常念弥勒佛;8.吃点亏吃点苦傻点笨点也是福。
4、年轻的你,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你将会得到这世间最幸福的一份爱。所以,我也有足够的理由劝告你,要耐心地等待。不要太早地相信任何甜言蜜语,不管那些话语是出于善意或是恶意,对你都没有丝毫的好处。果实要成熟了以后才会香甜,幸福也是一样。
越强大的越孤独,类似于高处不胜寒。金庸的小说里的独孤求败不就是这样吗?穷一生求一败而不得,风清扬也是这样,仙剑奇侠传里面的飞鹏和景天不也是这样吗?棋逢对手,惺惺相惜。不要说这是电视剧,这是科幻,这样其实是可以表达出那个思维的,越是高处的人,肯定是孤独的,古代皇帝们又能有几个朋友,诸葛亮和刘备的交情可以比喻为鱼与水的关系,三国志中记载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诸葛亮对刘备鞠躬尽瘁,但刘备临死时竟怀疑诸葛亮到自己死了后可能会夺他帝位!所以说这些话试探诸葛亮,诸葛亮一片忠心当然不会啦!刘备对诸葛亮说,把刘禅当作自己儿子一样教导,如果自己的儿子无能力的,叫诸葛亮替代刘禅的位置!刘备说这些话分明是试探诸葛亮的忠心!把刘禅看作儿子,那么做了刘禅的父亲的诸葛亮又怎能夺儿子的位置呢?刘备说这话也太高明了,其实意思就是叫诸葛亮好好辅助刘禅,不能夺他的帝位!说道底,就是说你诸葛亮始终是外人,不要想着我刘家的江山,要好好辅佐我儿子,所以说,伴君如伴虎,也就不难理解刘邦和朱元璋烂杀功臣了,皇帝在高处,日夜担心自己的皇位被夺。每个在高处的人都担心自己的东西被夺走,所以,他们能不孤独吗?
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孤独的,出身经历都无法复制,没有谁能懂谁,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当然思维高度越高,能互相谈心的人就越少,显得更加孤独,因为内心、精神层次是不一样的。孤独,孩子、瓜果、狗猫、飞虫,呵,好热闹的画面,可这一切都与你无关。
孤独是自成世界的一种独处,是一个完整的存在,孤独者就是一个世界,享受着“完美”的高贵,并无缺失的遗憾。
孤独并非是在心情压抑,或是失恋的时候出现,那种感觉只是空虚和寂寞,称不上是孤独。
一个人不孤独。
想一个人,才孤独。
恨一个人,更孤独。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唐朝高蟾)弱者,为了排遣孤独,才朝思暮想,爱恨情仇,反倒会陷入无可排挤的寂寞。
强者,会在孤独中思考、创造与怔悟,取得喧嚣时无法达到的境界与成功。
孤独是一种状态,一种高贵的状态,孤独者都是思想者,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他的思想是自由的,是一种可以宽纳一切的精神状态,人类的一切思想都源于此处。
孤独者大多数时间都在观察、学习与思考,并能从中得到无限的刺激和快乐。能从忙碌中解脱劳顿,能在静夜里独对心灵,能在晨曦时思考人性,能在日落时遥想未来,那是一种无法表达的玄妙。
孤独者,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让自己安静且自得其乐,哪怕他面对的是生与死。
“你今天是一个孤独的怪人,离群索居,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民族!”孤独才能成就尼采,才有可能使我们活得接近尼采。
孤独是灵魂的放射,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它没有声音却有思想,没有外延却有内涵,孤独是一种深刻的诠释,是不能替代的绝丽,是成就大事的必经之路。忍受得了孤独,才能创造奇迹。
没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决绝的孤独,何来“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孤独的成功。
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这滴男人的热泪,感动了无数后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若非孤独至极,断然不会落得如此令人拍案叫绝。
人们以为,独自一人,就是孤独,因而选择群居、群游,隐藏自己的心去迎合别人,学习与人相处,用委屈自己的方式使别人快乐,来换取陪伴,粉饰孤独。这样做时,虽然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他们的灵魂是孤独的。
与别人在一起,就要讨好别人,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将你的注意力从你的感受中转移。与他人相处,总要关注他在说什么,他在想做什么,他是什么感受,精神的弦一直紧张着,随时准备为别人的言行做出回应和粉饰,当你努力避免别人的不愉快时,却将自己处在不愉快之中。
关注点在别人的感受和体验之上,却忽略了自己的体验,失却了自己的位置,只剩下空虚和无聊,外带隐形的焦虑,渴望自由独处的念头从心底涌出,你却不断地压制,为了所谓的人际关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关系能够成就人,也能够毁灭人。在关系中谋求发展的人首先要学习的是如何适应和驾驭关系,不然,会粘在关系网中,眼睁睁地看着身强力壮的昆虫把自己吃掉,却动弹不得。
只有与自己在一起时,才会感受到自己——真实的自己!
在人群中的孤独,更甚于独自一人的孤独。这是更大的孤独。
真正的孤独,不是形单影只,而是失去真我的空虚无助,不能与自己好好相处的无可奈何。不能与自己相处的人,也无法与别人好好相处。只要与心在一起,就不会孤独。
我们并非真的孤独,天空、夕阳、月影、春江、花语、暗香、西风、流水,都在陪伴着我们。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智慧的孤独;“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妩媚的孤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空灵的孤独;“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超然的孤独。
我喜欢独行,是因为找不到凌驾于孤独的旅伴儿,那人的存在,反而使我孤独,不若独自一人思考、写作来得有趣儿。
人们的嘴巴不是吃饭就是说话,太多话可说、可不说却滔滔不绝地在说。人们用说话的方式排解孤独,却毁灭了思考的力量。
说话时无法思考,思考时不能说话,人们无法做到,一边思考一边说话。但绝大多数选择了说话,放弃了思考。
我说话,用思想,不用嘴巴。
孤独,是需要时间习惯的。
说话也不是全无益处,要看同谁说。
西藏的色拉寺和哲蚌寺经常辩经,喇嘛们激烈地辩论着,手舞足蹈、群情激昂,他们认为——真理越辩越明。
要达成这个效果,必须与掌握和熟知真理的人辩论,可叹这些人多在寺庙或隐居中。红尘中人的辩论内容多是攀比虚荣、闲话家常、抱怨哀婉,这会更加远离真理。
我在红尘中修行,在俗世中寻找高人,很像在鸡蛋里挑骨头,在地狱中寻找天堂的入口。
慎独,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很难达到的,而在我这里,却一直是慎独,乱群。我在独处时谨慎不苟、有条不紊,与人相处时,反而不能过于真实与真诚,他们罩了太多壳儿,日常交往的也都是罩了无数壳儿的人,似我这种无壳之人,一时难以接受,反被视为异类。因无法同频,我被迫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出些许违背内心的举动,以便适应他人的审美习惯与接受能力,不消半日,就想退回自己的世界中了。那里是最真实,最真切,最真诚,最轻松的真我的存在。
孤独的时刻,是最真实的时刻;孤独的人,也是最有力量的。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道德经》)
孤独是一种境界。
当我们看到峭壁中的小草,逆境中的玫瑰,独酌无相亲的诗人,独钓寒江雪的蓑翁,无言独上西楼的亡国之君,凌寒独自开的数枝梅,大漠孤烟直的塞外,这些孤独中的坚强,怡然自得的独处,悲愤中的永不言弃,让我们也渐渐学会在孤独中忍耐,在忍耐中积聚力量蓄势待发。这是孤独带来的力量。
在孤独中,保持本心,恢复元气,观照灵性,增长内在的力量。说到底,一个人终将孤独地面对整个世界,面对自己人生所有的逆境,并带领自己逃离逆境,当自己内在的这个神性与道同在时,就可以逆境重生。
——选自《逆境重生》
PS:
玻璃心,一觉得被冒犯,就委屈,甚至哭了,现在,则是被改称为钢化玻璃心了。不是因为不在意了,而是在意了也没什么用,徒增烦恼,不如放宽心,一笑而过吧。
个性使然,是不容易改变的,只是开始学着坚强的面对。
因为你改变不了世界,改变不了别人,只能改变你自己的心,境随心转。
有的人可能完全不在意的问题,我们会比较敏感,所以才有玻璃心之名吧。但也有些时候就是别的人明明就是打着“开玩笑而已”的名义来肆意伤害,对方嘴贱也好,人贱也罢,你都没办法替他的父母管教TA,既然人家家教不好这么可怜,你就同情同情他,别在意了,不必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反倒伤害了自己,然而别人该笑笑,该乐乐,反而成了人家的笑柄,不值当。
我不知道你遇到什么具体的事情会有玻璃心,但是凡事想开一点,格局大一点,不必去在意一些小事,人生短短几十年,花在懊恼郁闷委屈上,还不如多笑笑,多想开心的事,多做开心的事情,多和自己乐于相处的人在一起。自己减少把玻璃心展示给别人看(因为对事情毫无帮助),做一个有容人雅量的人,让人相处起来如沐春风的人,自己也会获得更多快乐。
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