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环节:景中看小
学生活动:结合文章中的有关语句,说说哪些内容体现了石潭之“小”。
【设计意图】初步梳理课文,体会课文构思之妙:形散神聚,似断实连。
第二环节:小中悟理
学生活动:找出本文情感变化的句子。先“乐”后“忧”,为什么?
出示背景:
公元805年,柳宗元加入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为革新派主要成员之一。这次革新仅146天,即因遭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对而惨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斗折蛇行”,表面是写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也暗指作者的政治命运、人生经历也像这小溪一样坎坷曲折。“明灭可见”表面指小溪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也暗指作者对未来的一种张望,有时明朗,有时灰暗,隐隐约约,模模糊糊。“其岸势犬牙差互”,表面写小溪的两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交相错杂,也暗指官场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争斗,或者指社会关系的盘根错节。“不可知其源”,一方面指作者不知道这种官场的明争暗斗何时才能结束,另一方面指作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自己的出头之日。
明确:小溪和它两岸弯曲不平的自然环境,触动了作者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经,他试图压抑住的内心隐痛慢慢泛起,弥散开来。小石潭地处荒凉、荒僻、荒寂的荒山野林当中,无人问津,虽为奇景,却被世人抛弃。作者又想到自己,政治改革失败之后被朝廷舍弃,被世人疏远,被命运捉弄,这种境遇和小石潭何等相似。潭就是我,我就是潭啊!作者面对“竹树环合”的小石潭,凄凉忧伤之情油然而生,不能自已。
第三环节:“小”中看大。
明确:小小的石潭,大大的情怀。
我们经常将苏轼和柳宗元对比,因为苏轼的作品中常有豪气,我们便认为苏轼更达观一些,便下意识的认为柳宗元大概没有苏轼那么豁达,你看他游个小石潭,都说“以其境过清”,多么的不大气。但是,如果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柳州写了500篇美文,就会知道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柳宗元绝不是生性淡泊之人,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积极执着的。他虽然好佛,但他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儒家的。 他一生有两项重大活动:一是参与永贞革新,一是领导古文运动。这二者都与他复兴儒学、佐世致用的思想有关。 他既身体力行了“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政治理想, 又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 “辅时及物” 的主张和以儒家经典为“取道之源”的原则。
苏轼大概是乐观主义者,柳宗元大概是悲观主义者。
就如叔本华所说: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远远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
《小石潭记》中的“乐”不是自己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是寄情山水也不能消除的。但是不能消除又怎样,哲学家尼采说:“凡是不能消灭我的,必使我更强大。”正如一个人只有经风雨才能壮筋骨,经历痛苦的人才能更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也才能更好感受到幸福的存在。才能去反抗天命。
命运对勇士低语:你无法抵御风暴。勇士低声回应:我就是风暴。
鲁迅说:“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