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寻找观察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以及“坐潭上”几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游踪和视角的转换。
小丘—篁竹—小潭,作者移步换景,由声到形,由远及近,写出觅幽探胜的经过。
潭中—潭西南—潭上,作者定点观察,“中”“西南”“上”三个方位词准确体现作者的观察视角,由近及远,由观到感,描绘出“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凄清之境。
六个观察点把整个小石潭的景色连成一气,语意畅达,语气连贯,将整个过程写得清晰而有序。
【学生活动】比较:《小石潭记》和《《钴鉧潭记》》
《小石潭记》先写小石潭的景色,再写小石潭的源头;《钴鉧潭记》却先写潭的源头,再写潭的景色。
在《小石潭记》中,作者从小丘西行,闻声而来,被潭水吸引,所以先写水,再写潭岩,然后写潭周围的景色。潭源在西南方向,不是首先映入眼帘的,顺序自然是先潭景再潭源。
而在《钴鉧潭记》中,源头冉溪奔流如注,声势浩大,水势湍急,作者自然先被这样的宏大气势所吸引。另外,第二段笔锋一转,还写了钴鉧潭岸边上的一户农家。先潭源,再潭景,然后是潭边的一户农家,这样的顺序更加连贯合理。若是《钴鉧潭记》像《小石潭记》一样,先写潭景再写潭源才会造成语势的断裂。
作者选择的观察点,选用的方位词,都是有意味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细细品味,就能真正感受到语势之连贯。
【学会活动】品味语言
1.《小石潭记》第一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百二十步”,看似平常却暗藏着作者的深意。你会数步数吗?
《永州八记》是游记散文,记录游踪是其重要特点;更重要的是作者不是去旅游,而是为了排遣贬谪后的压抑心情。
《永州八记》的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记载作者常常惶恐不安,外出游玩只是毫无目的地走,到达后不是赏景而是喝得酩酊大醉,醒来后就直接返回。贬谪产生的愁苦一直萦绕在作者的内心深处。数步数这一无意识的记录是他想排遣内心愁苦的真实写照。
作者观潭景之乐,赏游鱼之喜,只是暂时的,当被“其境过清”的环境一触发,作者又回到了愁苦之中。文章最后,作者看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立刻感到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短暂的快乐又被长久的愁苦所代替。
2.第二段以实写虚,见鱼而不见水,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佁然”“俶尔”“翕忽”三个词有动有静,写出鱼儿的自由自在、精灵可爱;“似与游者相乐”,情景交融,寄寓作者的情感色彩。短短四十余字,手法多样,词丽而意美,很值得细细品味。
3.作者还把句式的长短变化与音韵结合起来,造成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表达效果。比如前四段的首句,由长而短,音韵由前两字的“u”转为后两个字的“ɑng”韵,由急促转向平缓,暗合作者的情感变化。在句式上,比如“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两字排比,“为”字连用,突出作者的急切和惊喜之情。再比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句子先五字,然后四字连用,接七字,后五字,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结合,朗读起来有抑扬顿挫、跌宕生姿之感。
【学生活动】寻找疑惑点
在阅读《小石潭记》第五段时,学生发现了几处矛盾。其一,作者在第五段记下了五位同游者,但是在第四段却说“寂寥无人”。其二,作者在前四段写了寻潭、赏潭、离潭三个部分,已经形成了一个圆形结构,他为什么又用一段来写同游者呢?或许有人会说这是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但是在《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七“记”中都没有这样写。其三,作者把同游的五个人分成两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宗玄,以及“隶而从”的恕己和奉壹。恕己和奉壹也是同游者,作者为何强调这两个人呢?作者这样写有哪些言外之意?
在探究为何强调恕己和奉壹时,有学生说这是因为这二人的名字暗合了作者的心志,“恕己”是“扩充自己仁爱之心”的意思,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奉壹”是“守一以终”的意思,是道家修养的最高境界。作者把这两个名字放在文章最后是向当权者表明他要用“恕己”之心来行“奉壹”之事,他的革新之志不会改变。这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就是学生在他人观点的基础上不断思考而获得的。
#《语文建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