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以竹为生》:四川造纸人的20世纪发展史

《以竹为生》:四川造纸人的20世纪发展史

作者: 思衣谷 | 来源:发表于2024-07-11 20:40 被阅读0次

                                                                    思衣谷

美国博士艾约博,以20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史,以及关于工作、技术、性别和日常生活的历史而出名。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他的代表作《以竹为生》,就是讲述了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具体地标人群聚焦在夹江石堰村的造纸人,但也有河东河西的造纸人。要知道,石堰村在2021年,入选第三批“四川最美古村落”名单。 2023年3月,入选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

我们知道四川夹江县马村乡镇一带,自古以来造纸业兴旺。当地传承的始于唐、兴于明、盛于清的古法手工舀纸制造技艺,与《天工开物》所载工序完全吻合,是对蔡伦造纸术鲜活呈现,因此,夹江有了“蜀纸之乡”的美誉。2006年,夹江竹纸制作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文化项目的历史发展,就海外人士关注而言,美国博士艾约博的《以竹为生》,就是一个外国人的视野见证了这个“蜀纸之乡”的夹江的造纸工艺是如何诞生的。

《以竹为生》一共有九章。第一章就是讲到了定位技能,讲述了造纸人的技能。如故事一开始,作者就以夏家的造纸坊作为接入点,详细介绍了四川造业的真实情况,事发1996年,走访了夏家一家八口,了解到了河东山区的造纸人已经弃用传统的木质篁锅煮竹麻,而是采用了现代压力锅造纸,但河西依旧沿用传统老机器。这种生产工具的不同,使得河东河西生产的纸制品都有了不同的品质,这就后文有介绍的。之后,作者也为读者解开了四川造纸人的造纸技术流程,如简单说说就是劈开竹子,切断,浸泡在水中,然后放进篁锅,然后还是需要洗纤维物,等等,可是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四川造纸的人生产流程,也以图表的形式说明了劳动量投入量统计表,以及说明了劳动的性别分工和代际分工,家庭劳力管理、雇工情况、互助原则等来说明他们是如何以竹为生的。

第二章就是讲述了原料、粮食、信贷、劳动力和纸张支撑1949年以前造纸业生产的叠加市场,以及1949年前的同业会、寺庙组织、秘密社团等将当地造纸人与市场以及国家联系起来的中介组织。其中,作者就夹江的地理位置说明了河东河西两区的造纸工艺虽然相近,但河东纸坊投入更多,倾向于生产高质量的书写、印刷和装饰用纸,而河西就是生产廉价的祭祀用纸。而夹江就是位于河东,体现了造纸的高超。

在这章节中,作者就是较为详尽地介绍了中介组织,如袍哥会就是非常有地方文化的组织,这里作者详细介绍了在夹江县有五分之一的人都是那个会的成员,不管是官员还是军人还是商人,这就为造纸业“走出去”的发展之路带来了很多社交中的中介的便利。当然还有宗教组织,如夹江一带那里的造纸人会祭拜造纸祖师蔡伦,将他视为造纸业保护神,这是一种造纸非常有信仰的体现。作者也从数据上印证了这一点,如列举了清朝末年,夹江境内就有32个寺庙,8个庵,40个道观。但发展到了清末民国初期,大部分的这些建筑都关闭了。但当地还是有庙会组织的香灯会,这个东岳香灯会渗透到了河西每个地方,这也体现了河西的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

之后,这第二章也介绍了造纸地区的居民,不管是工作、休息还是社交活动,都和亲属一起进行的。这是这种造纸业有着强大的亲属属性,那么在夹江就是需要需要一个亲属组织来维系这个造纸业。这个同业会就是“清明会”,这个委员会成员都是富有、高社会地位人组成,这里有严明的家训,通过实地走访,作者从村民的口里得到,就拿石姓氏为例,如果谁违背家训,就会被“清明会”处罚,如罚出钱修路,严重的会被鞭打。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第二章里,作者也详细讲述了生产技术的X和Y模式,那就是代际之间的纵向传承以及在亲属和邻居之间对技能的横向分享。是的,这种造纸业的亲属关系是存在宗族更强调辈分的横向关系,而非血缘的纵向关系。这就承接上文业后接后文谈到的造纸业为何强调辈分的横向关系了。这就是从历史的渊源俩谈到了造纸人的社会组织与技能生产群体的亲属的真实状态,那就是造纸人强调的是横向上同辈男性之间的纽带,以及晚辈与长辈男性间的互相履责。而不是强调沿父系血缘的纵向关系。

第三章就是讲到了手工业面对的是手工业现代化的压力。第四章、第五章聚焦土地改革和集体化时期的石堰村,如在纸匠与清朝的国家的历史,就讲到了要知道早在1684年清朝就收了四川后,就让四川的夹江造纸人提供“文围卷纸”作为科举用纸,一直到科举制度废除,可见夹江纸的出名是历史悠久的,成为非遗项目自然没有什么异议的。但在1936年-1973年和1941年-1942年的粮食危机使得造纸业举步维艰。但好在第五章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造纸人,迎来很多曙光,如在1949年-1958年,就在造纸合作社的出现就大大增大职业分化,加强劳动纪律管理,使得生产生产率大大提高。

第六章就是大跃进时期以及随之而来的困难时期,这导致造纸区的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造纸业完全被毁,形成了农村的“去工业化”的现象。不过好在第七章和第八章的主题是家庭生产的回归,改革开放时期的纸张贸易和乡村产业的内容。这里谈到了家庭联产对造纸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如八十年代早期,打浆机也被引进,代替了脚动的锤碎机,这里可是有作者亲自在1996年走访但是得锤碎机,图书业摘录了作者的照片,可谓是有图有真相地说明了柴油机或者电动打浆机的出现,给造纸人带来了一个小型技术的变革时代。这种变革是给造纸人带来福音的,因为可以几天或者几周内就回收资金了,因为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而在改革开放时期的纸张贸易和乡村产业的内容上,作者就举例了几个造纸人体现了改革开发贸易化市场给当地造纸人带来很多福音的故事,如这就讲到了石荣轩,他是保持小额贸易的,将纸张出售给成都的四五个零售商,可谓篮子经济学啊。当然还有石威方,他经营有道,起先通过借贷做贸易,导致他发家了。他也和其他商人一样会委托别人购买或者出售,大胆的勇气以及精打细算的生意头脑,让他成为了村里最早盖起三层水泥楼,最先购买汽车的人之一。还有彭春斌,则是靠着传统的纸帘技术而成为了当时的供不应求的造纸狂人。这些事例都是见证了纸商都是接受了做生意的正统方法。

第九章就是讲述了加档桥石碑。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石家立碑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是立石碑就像立宪章,所有石家族人都要捐款;另外一方面就是虽然他们没有家庭委员会或者其他宗亲会来向外统一发声,展现他们的家族,但他们也会以立碑来确定字辈,是为了凝聚接下来的二十子孙,当然事情能不能就待续了,但这起码体现立碑他们马家族人的团结和传承的见证。

本书其实就是讲述了关于四川夹江县一带农村手工技艺从业者社区20世纪的社会变迁史。当地居民利用当地自然产出的毛竹为原料从事手工造纸谋生,并围绕这一核心技能形成特定的亲属关系网络和社区组织形式。

通过作者辛苦的走访和调研,我们看到了一个外国人是如何从我们中国四川造纸业的发展,从而以小见大地也十分中肯地分析造纸业也是中国发展简史的一部分和缩影。作者以20世纪的四川夹江造纸行业发展为例,本书追踪了知识分配在一个世纪内的变迁,如从清朝末年,到民国的动荡,再到新中国成立的土改、大跃进、家庭联产、改革开放等历史脉络,去说明了四川造纸业对技能的控制权大量地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初级生产者转向管理精英,从女人转向男人。在作者看来,造纸技能是一种资源,是分配和争夺的对象。作者从这一独特的角度出发,从一项传统技艺个案入手来介入对大问题的思考:革命、建国以及市场化等现代化进程如何改变着20世纪的中国造纸业,影响中国的农村发展。

美国博士艾约博的《以竹为生》,也不失为一种他山之石。

相关文章

  • 老友至

    老友至。厚礼。闲话家常。解惑。人生以死为生,以生为生,以缺造究竟之道。

  • 2018-07-03

    织梦,以造梦为生,现实中眼盲。

  • 我是一只竹叶虫

    (网图,侵删) 以竹为生 竹的世界 我的追求 叶片弹奏雨丝 叶尖缀...

  • 瑛妹子的风花雪月

    竹村人世世代代以竹为生,以竹相传。对于瑛妹子来说,竹村就是她的天堂,她所有的梦与现实都是竹村的风花雪月。...

  • 突然想做个熊猫了,以竹为生

    最近爱上竹子了,竹竿和竹叶我都喜欢,清新脱俗。 它没有鲜花的五颜六色;没有石子的千姿百态;它只有它自己的色彩和姿态...

  • 「童话故事」月光公主

    从前,有一个老头儿,因为他每天以砍竹为生,所以人们都叫他“砍竹老翁”。 有一天,老头儿跟往常一样,上山去砍竹。这是...

  • 《四季随笔》摘记(一)

    (英)乔治·吉辛 刘荣跃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 我从世界的边缘经过,我以历史为生活。——米什莱《法国史》序言 任何为生...

  • 【无戒学堂】我想造就一个完美的梦境

    我是一个造梦师,以呓卖梦为生。 我毕生的追求,是造一个无与伦比华丽的梦境。 可是那将耗尽我全部寿命。 我在人们的梦...

  • 军政府造四川铜币当制钱一百文

    “军政府造四川铜币”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产物。1911年12月发生“成都兵变”,以尹昌衡、罗纶为正副都督的四川军政府取...

  • 铜币珍品 军政府造四川铜币当制钱二十文

    “军政府造四川铜币”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产物。1911年12月发生“成都叛乱”,以尹昌衡、罗纶为正副都督的四川军政府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竹为生》:四川造纸人的20世纪发展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lmx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