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小宝上幼儿园(苗苗班)的第二天,我上午从丁山回来,小宝已经吃好早饭,准备上幼儿园了。因为距离比较近,且儿童座椅不在女儿车上,所以女儿就让我带着小宝坐在后排,一起送小宝去幼儿园。
听幼儿园的老师说,第一天,小宝哭着要回家吃饭,“家里有饭吃,我不要在幼儿园吃饭。”第二天,刚到幼儿园门口,小宝伸出双手,要我女儿抱抱。女儿抱着小宝,一直送到老师手中;小宝哭着要回家,我女儿只好耐心安抚他一阵子。后来,老师对我女儿说:“你回家吧,要不,今天一天又白呆了。”
小宝上幼儿园了,我爱人专心做家务,安排我去超市买菜。我忽然想起龙背山的一亩方塘,那里的荷花应该开了吧。
“为荷而来”,是一个梗。每年的夏季,荷花绽放,荷叶挤挤挨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最让人流连。早在前几天,跑友在朋友圈发图,说宜园的荷花开了,我就想好了文案,一定要拍一次荷花专题。
也不仅仅是朋友圈提示,其实,早在两周前,我利用休息天的午后,骑车带着小宝,来到团氿风景区游玩时,那里的荷花就已经星星点点地开放了。记得当时我还对小宝科普,荷花是什么颜色,荷叶是什么颜色。小宝不仅能准确地描述,自己眼中的颜色,并能说出几种颜色的英语单词。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上高中时,都读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对文中大段的美文记忆犹新,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除此之外,初中时,我们还学过一篇文言文,周敦颐的《爱莲说》,同样朗朗上口,信手拈来。
我这样列举学过的课文,有时在朋友圈也秀一秀赏荷佳句,但是感觉唯美的词语都被前人写过了,我们现在无论怎么描写,都觉得语缺词穷,无法超越。
即便是引用前人的佳句,都感觉有一种嚼别人嚼过的馍,缺少了创意,也缺少了兴味。
这种思想真是要不得。前天,我无意中翻阅到吴军的《文明之光》,其中说到德国和法国历史上是一对冤家,后来就有作家罗曼罗兰在文学创作中,呼吁“世界团结如兄弟”。若干年以后,终于实现了理想。
吴军应该也是我们的同龄人,他的作品中同样写到高中英语课文中学习过都德的《最后一课》,提到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名。不过,吴军的文字真的生动,而且信息量挺大的,引人入胜。
我也常想,一样的课本,一样的文字,每个人读后的收获是大不相同的。为什么别人把所学的知识,总能找到需要的那个点,读起来很有味;而我却连转述都断断续续,难以表述清楚。
继续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62463/0fa801d3c84bb5b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62463/8160c187a269150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62463/93387f20d994e47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62463/632d362845a90b0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62463/1d98aca91030fc9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62463/0b6116559aaa4ce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62463/37aea83f1ab7262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62463/bae65788ce2152e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62463/8ec1ac4cc8fbfa1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