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应用(盈利)的关系从长效关系上看是正相关的,但是总也有人抱怨知识无用论,甚至出现“学习倒退”现象。(越学习越亏损)
首先,我们探讨一个前提:学习正确的知识。这一简单前置条件实际上要完全达到几乎不可能:1.学习继于群体已知,但实际上人类的认知总是局限的。2.知识基于群体共识,阿罗不可能定理告诉我们共识必然带来终极目标的妥协,也就是加大不完整。3.语言翻译的摩擦损耗,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导致多语言,信息交流在各语言传导中需要相互翻译。问题在于没有哪两种语言天然完全契合,所以必然带来翻译的磨损。4.个体本位理解能力有很大差异,也存在个体定势思维上的既有偏差。所以我们只能尽量靠近但事实上永远无法真正做到做到这一前置要求。
然后我们探讨第二个问题:正确学习。知识总是块状的,这是因为人类专注忽略的特质习惯,这种特质让学习富有效率,但也容易让知识变得孤岛化。认知基础像一个木桶的底部容器,格局是木桶的底部面积,知识则是一块一块的木板。如是,认知与投资盈利的关系适用短板理论——获利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同样也适用竹子生长理论,即只有当补齐所有的认知要素才能得到质的提升(量变到质变)。这一特性决定学习与应用(盈利)的关系呈现阶梯状正相关,也就是说在补齐最后一块木板之前所有的碎片化知识基本“无用”。由于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占据脑容量使得每次计算变得缓慢,因此从这个角度理解没有成体系的碎片化知识就是负责产(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造成亏损的一个原因)。
第三个问题:程度。格局大小具有利弊有双向性,小体系容易闭环也容易出成绩,弊端是很难有大成就;大系统虽然最终可能有大成就,但过程每一次闭环都要忍受更长的艰辛,这对个体耐受禀赋有更高要求。这种差别决定了个体本位差异,即没有两个人的认知完全一致。
第四个问题:认知结构。学习如果过分加长一块木板会让木桶重心失衡导致装的东西反而减少(学习倒退)。这是为什么要批判地学习的原因,对称性批判学习容易保持均衡。认知在理解阶段是互补的,但当认知转化为应用能力时则呈现代位竞争关系,惰性会驱使我们倾向于用既有结晶解决问题。好的学习状态是循序渐进,对一些新知识点要容许“不求甚解”并提倡高频补充才能达到最优效果。相邻知识点的学习容易让新认知有所依靠,提高转化率。跟原有认知结合容易快速将流体智力转化为晶体智力,晶体智力则决定提取应用的难度和使用效率(知识内化)。
第五个问题是学以致用。人类智力有两种:流体智力(感知、记忆、计算),晶体智力(技能、判断、联想)。智力从流体智力逐渐转变为晶体智力是为了更快提取记忆,提高效率,这一个行为是从高熵到低熵的转变,也是人类进化对抗身体生物性衰退的有效机制。早期两者表现为竞争关系,后期由于流体智力是逐渐衰减的,所以表现为补充关系。用进废退和依赖习惯使得早期拥有过强流体智力者难以有晶体智力上的沉淀(聪明反被聪明误)。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前期流体智力基数则决定后期晶体智力的体量(大智晚成)。
第六:知识反应,创造再生。这一过程是缓慢且低效的。但却是对认知先决条件的终极补充。这也是复盘的重要性所在,要善于记录总结。一定程度的“好为人师”也有助于激励知识创造。这种认知非常个体化但也最为深刻,前提是高度的自我认同和孤独耐受。所以好的投资决策大多非常主观。
总结:
1.不要随便学习,否则一定要有足够的决心。
2.不要随便开始,先找位高手指导一下,最好能列出学习路径。
3.一旦开始学习一定要坚持到闭环结晶。
4.学习过程不能较真,重在快速扩展,阶段总结。
5.聪明的孩子多鼓励总结。
6.慢热的孩子培养恒长力(韧性)多引导鼓励跨界探索。
7.以知识创造为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