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系本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榆钱是榆树的花还是果实?四月风中飘飞串串浅绿的清香,一院阳光也因此汁液饱满。
这时有种甲虫,体型如杏仁大小,通身像琴漆黑亮,喜欢围绕榆树飞行,发出嗡嗡的连绵不断的振翅声,如同吟唱经文,孩子们就叫它“念经郎”。
很容易捉到了一只。用玉米秸秆剥出的篾片,一头穿起一枚酸枣大小的苦楝果,另一头粘在它颈背之间,做成一副小小的担子。用一根木棍的尖端挑起担子,下端固定在泥巴上,成了可以旋转的小磨。一松手,吓破了胆的苦行僧振起翅风要飞走,担子就飞快地旋转,嗡嗡的念经声就一直不歇。
放飞后念经郎是不是还安好无恙?它应该吓慌了也累坏了,急急忙忙飞回榆树,藏在叶间,息了翅膀不再作声。
小时候贫瘠纯朴的乡下,寂寞清贫的童年,对温饱所需远大于愉悦身心所求,精神世界几乎一片荒芜,游闲戏耍也不受欢迎。所以这个极致简陋的虫戏,是寥寥无几的童年游戏的意外记忆。
但是也记不真切是孩子们自己想到的,还是大人教会的了。我猜测是未磨灭的童心的灵机一现吧。后来偶然见到一幅宋代名画,画着姐弟俩观看虫磨的场景,才醒悟和我们孩提时的虫戏异曲同工。时隔千年如出一辙,童心童趣一脉相承,应是是民间代代相传的游戏了。其实历代的宫廷贵族也常常赏玩各种虫戏的。
榆钱的嫩白清香偶尔还会飘过记忆,念经郎的吟唱也会响过耳畔,童年游戏的踪迹已无处可寻。新时代的农村儿童,对这种简陋的虫戏,只会嗤之以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