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磨?不磨?

磨?不磨?

作者: 伊川县实验小学董晓静 | 来源:发表于2021-04-20 06:51 被阅读0次

          “磨课”是当下教研活动中的一个热词了,“磨”即反复打磨,“磨课”也就是一节课在团队的帮助下反复打磨出来的一节课。通俗点讲,就是一节课上好几遍,边上边改,边改边上,上到自己和团队基本满意为止。

          记得前几年,我曾经对“磨课”一事不能理解:课上的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反复去上,让别人挑挑毛病,改了多少改,再去展示,最后呈现的是大家共同“捏”出来的一节课,这课到底是自己的水平,还是大家共同的作品?心里这么想,实际也是这么做的,于是不管是公开课、展示课,甚至去市里参赛的也都是自己低头琢磨完,拎着书就上了。

          这几年要求课堂有反思,上完课自己也会开始琢磨这节课哪里上的顺手、哪里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成功的体验可以继续沿用,但课上的遗憾,大部分也就一直成为遗憾了。

          直到去年,一次机缘巧合,同级的老师身体不适请假,只剩最后一个单元,我们剩下几位语文老师一人备一课,四班串着教,相当于一课上了四回。我心想这样只用备一课,减小了备课压力,何乐而不为?!就这样,一轮小磨课就自然诞生了。我上的是丰子恺大师的《手指》,第一遍上完,大家提出:环节流于形式,内容多而浅,问题不敢放手深入;第二遍:敢抛问题了,但还可以再深入一些,有些内容可以继续整合;第三遍…第四遍……除了大家的意见,其实自己每上完一次,心中也会有感受:原来这个环节和自己预设的不太一样、这个问题学生反馈的效果不好还可以怎么改、这个点没有挖掘出来,教材研读的还不够深入、下次如果这样效果一定更好…

        磨课,也许不如一次成型的课鲜活生动,但课会在磨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听取别人的意见,加上自己的认知和实践,最终慢慢找到自己上课的节奏和方向。这个过程其实挺煎熬的,不仅因为反复打磨的辛苦,也在于一次次的推翻和否定自己已有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着实煎熬,简直是“折磨”…但通过这一套“折磨”下来,你会发现:豁然开朗了,虽然可能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但原来这么上真的顺手、高效多了。而且看似只是一节课的磨课成效,其实得到的经验,已化作内功,未来面对问题自然都能轻松化解了。

          由此我想到了一年级孩子学写字,每个生字总要写上几遍、十几遍才能记住,而练字就要求更高了,研究字的结构、章法,再经过多次练习、不停改进,才能渐渐写得美观,见章法,而真正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时,已是大师级别了吧。所以当我们的教学水平还处于入门、成长期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这样的“打磨”“煎熬”的过程,都说教学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我们追求不到完美的课堂,但至少尽量去减少课堂上的遗憾。尤其是统编教材每一课需要达到的目标都指向清晰,如果缺少对教材和课堂的把控能,是很难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系统和语文学习能力。

          当然,磨课并不意味着对自己的全盘否定,我也坚信,好的课堂,一定是要有个人风格的。坚持对的,改进不够完善的,追求更高效的,逐渐形成严谨、扎实同时具有个人风格的课堂,才是我们每位老师最终的奋斗目标。

          所以,有机会还是磨吧,吃了磨课苦的人,才能尝到磨课的甜。教书育人的“遗憾”,愈少愈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磨?不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sg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