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上教学《过秦论》,重点是赏析语言。
我先让学生赏析喜欢的句子,再和学生一起交流。
一个学生提到“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说这段话很有气势。
我因势利导,让他分析得具体些。比方“蹑足”是置身、厕身之意,为什么作者要用“蹑足”而不是置身、厕身呢?
学生说不出来。我说“蹑足”让我们联想到哪条成语?他说,蹑手蹑脚。我说“蹑足”表现了陈涉等役卒的谨小慎微,还是肆无忌惮?他说谨小慎微。我追问:为什么要表现谨小慎微呢?他说不知道。
我说,千万不要小看一个词语。俗话说,一粒沙中藏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又说,滴水藏海。一粒沙子蕴藏着整个宇宙的信息,我们称其为全息原理。所以,解析一个词语,可以还原历史全貌,可以窥见丰富的历史信息。
“蹑足”可以表现陈涉等役卒在秦朝军吏的严控之下谨小慎微的情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军吏气焰熏天、大施淫威的嚣张、凶顽和蛮横,这是秦朝统治者施行严刑峻法,“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形象写照。从先前的谨小慎微到随后的“倔起阡陌之中”,陈涉的奋然一击,反映了百姓走投无路之时只能铤而走险的现实,也揭示了官逼民反的历史规律,有力证明了秦朝实行暴政奴役百姓导致覆亡的结论,这正是文本的中心论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