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帐传薪"的千古佳话
朱玉林
一代名儒马融宦海浮沉,几起几落,马融无心再在京城做官,获赦后,他却立即借病辞官,回到扶风设馆教书,"绛帐传薪"成千古佳话。
东汉时,出一位名震遐迩的大儒学家,他先出仕朝廷,后在家乡设帐教书,天下儒生聚然纷止:北海名儒郑康成也暗至堂下,潜学三年,“偷”得礼乐东去,遂被传为千古佳话。大名叫马融,字季长,东汉名将马援从孙,今扶风县人。
马融长相奇伟潇洒,善于言词。少时随隐居终南山的关西大儒挚恂学习,博览群书,获得了渊博的学问。
汉安帝刘祜永初二年,大军邓骘想请他为舍人,马融不愿折节侍奉权贵,借故西走凉州,客居于武都,(今甘肃省的徽县,成县一带)。
不久,羌人作乱,西陲陇亩荒芜,粮价猛涨,哀鸿遍野,饿殍遍地,马融困于饥饿,对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为也”。遂即投奔了邓骘。
经邓推荐,汉安帝永初四年(112年),马被拜为校书郎中,负责校典秘书。其时,邓太后临朝,邓骘兄弟得势,一些缺乏卓识远见的文人宣扬“文德可兴,武功宜废”,于是,朝廷便下令停止了渔猎与军事演习。
马融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偏文废武的作法势必削弱国防力量,造成外敌侵入和内乱,便以“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国家不能偏废”为论点,写成了一篇名曰《广成颂》的策论,送汉安帝御览。
《广成颂》长达1400余言。马融用严密的逻辑思维,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深刻地论述了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行施仁政,努力发展生产,增强武力,以扬国威的道理。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在《广成颂》中,马融不仅把国家的军事建设当作巩固国防的一项措施来讲,还把军事演习提到了文化建设的高度。
他认为“方冬射猎,农事间隙,可使寮庶百姓复觌羽旌之美,闻钟鼓之音,欢嬉喜乐,鼓舞疆畔,以迎和气。”
《广成颂》是一篇为大汉王朝竭忠尽智的文章。因为它触及了邓太后及其同党的偏见,马融竟被罢官受禁,直到邓太后去世,马融才复被用,任为河间王长史。
此时,汉安帝御驾东巡泰山,马融又上《东巡颂》,受到汉安帝器重,补为郎中。
汉顺帝刘保阳嘉二年(133),又因别的大臣举荐,马融被补为武都太守。马融上任不久,又遇羌人作乱。
征西将军马贤与护羌校尉胡畴征战不力。马融上表毛遂自荐,未被准许,后来,马贤,胡畴果然兵败西羌。
古凉州(即甘肃省),大部分地方被羌占领。此后,马融又由武都太守迁任南郡(今湖北省)太守,因与大将军梁冀不和,梁诬奏马融有贪污行为,马融不仅被免官,还被处以削发流配之罪。
后经马融自我辨白,才得赦免,仍授议郎之职,在朝校点著作。
宦海浮沉,几起几落,马融无心再在京城做官,获赦后,他立即借病辞官,回到扶风设馆教书。
马融德高望重,一旦设馆授徒,四方儒生络绎而至,堂下常有学生千人之多。当时的好多名儒都出于他的门下,他升堂教授生徒于众不同,在大庭中挂着绛红色的大幕帐,帐前,他明几高坐,为生徒讲经授礼。
帐后排列女工乐队,丝竹轻鸣,整个讲堂显得既清雅又肃穆。他开堂讲授知识,全由学生依次相传,很少有人进入他的居室请教。他教出名气最大的是卢植和郑玄。前者是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后者更成为汉代经学宗师。
马融一生勤奋好学,又曾两次在东关著述数年,著述颇丰。著作有《三传异同说》及诗、赋、七言琴歌等 20多部。同时,还注释了《论语》《诗经》《易经》《离骚》等10多部古籍,享年八十八岁。唐代时配享孔子,宋代时被追封为扶风伯。
《剑桥中国秦汉史》评论: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开始脱离帝国太学的趋势,这在后来出现于东汉的独立的经学研究的私家学校中反映了出来,这些学校以马融和郑玄办的最为著名
现今,陕西省扶风县的绛帐镇,就是因为马融当年于此设帐讲而得名。
对于马融的故事,你怎么看,请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