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总向往离家更远,畅想独立和自由。辗转数载,方知家的可贵,追忆往昔的瞬间反而越来越多。清明将至,这种愁绪愈发浓厚,不过家乡在外工作者众多,为图省事,现在多在春节祭祖时,顺便将清明时的礼节仪式一起做了,结果清明无人扫墓,愈发凄冷 。
幼年时并没有清明的概念,只知道每年会有一天要跟着大人走到很远的田地,田坎边立着高矮不一的石碑。大人会在那里烧纸、点香、念着我听不懂的话;小孩就要下跪、作揖、闭眼许愿、用力磕头,越响越有诚意(往往我都是要祖先保佑考试100分)。之后会放鞭炮、点灯笼、烧稻草,而且火势一定要大,象征祖先走后人气也依然很旺。
第一次听说"扫墓"这个词是在小学二年级,老师通知我们清明节集合去烈士塔扫墓。我以为是真的扫墓,拿着家里的扫帚和簸箕就去了,到了才发现是在烈士墓前宣誓、举旗帜拍照,革命英雄墓前尘土很多,但是老师并没有让我们给他扫扫,还让我们回家一人写一篇观后感。三年级时还多了一个自备白胸花的环节,大家胸前别着卫生纸、白手绢、毛巾等各种材质做成的小花,父母那些年也为这朵小花动了很多心思。很长时间我都以为清明节是烈士的专利,那天只纪念为新中国流血牺牲的英雄……
初中时爷爷过世,隔年4月和父母回家祭奠,才知道自己之前是多么无知,也是第一次开始敬畏清明:之前碑上的人我不认识,他们也肯定不知道我,而爷爷我们彼此熟悉的,如果清明真的可以通灵,我心里想的做的他都会看到,做的不好会不会晚上找我呢?所以中学时我一直都很努力,不敢偷懒,每年清明也不敢笑不敢玩,怕爷爷知道了会生气。还紧张地担心如果爷爷要和我通灵,等会说什么了,默默思考自己去年做了什么,会被爷爷表扬的事情,会被他批评的地方,以及一些委屈,甚至是爸妈、讨厌的同学和朋友的坏话。
随着我慢慢长大,身边故去的人越来越多,也开始"相信科学",清明只是一种节日仪式,人们会在那天表达对亲人的缅怀,不表达也不会有老天的"报应"。工作后,回家次数屈指可数,渐渐地,连这种仪式都不想过了,更多是将它作为一个小长假出游。
忽然的今天,因为收拾那件灰呢大衣,而想起和外婆很多相处的画面,表情、声音、语气、动作……都清清楚楚、历历在目。才发现她的孙辈今年没有人在清明回去给她祭奠,我们已经开始记不起她的生日、年龄、甚至姓名。《寻梦环游记》里有句台词: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记得你。从简的程序、省去的仪式……这些更让沉溺现实世界欢愉与阴郁的我们,无暇去郑重哀悼,静心审思,最终开始遗忘。
每一个已故者都在为活着的人照亮,用他身前的言行、情绪、思维无形中牵动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提醒着我们。我们的存在、进步、哀愁、悔悟都源于其对我们生命的启蒙,只是有些如火炬般明亮,有些也许只是蜡烛般的微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