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738502/d56e82fc3709aa2f.jpg)
大叔唯一的儿子马上39岁了。
据说去过很多次相亲,都是因为聊天时基本不开口,话实在太少,可能连对方的联系方式都没有要到,最后不了了之。
大叔看到的可能只是表象,但七十几岁的他即使活到古来稀也快活不起来,大龄儿子成不了家这件事情让他耿耿于怀,唉声叹气。
有时他都想干脆和现任离婚,然后和儿子他娘复婚,以助儿子找对象的一臂之力。但他明白,这似乎也不太现实。
他是他,他儿子是他儿子,他和前妻复婚不意味着儿子马上能找到老婆。
作为旁观者,虽然跟他儿子不熟,但大龄未婚者不外乎这几种心理:
一是单着的压力不那么大,周围又不只是他这样。除了父母急,三姑六婆急,似乎没别的人急了。
二是活好自己已不容易,将就代价太大。那些所谓传宗接代的观念不是没有,但现实生活的压力已经招架不住。父母只是催促而已,真正能为自己提供的成家加分项在婚恋市场上并不足以有杀伤力。试想他们恰好是富一代,儿女们的竞争力会怎样。
三是频繁相亲的人同样也是大龄,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都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自己很优秀,配得起任何人。二是认为自己很平凡,对于突如其来的好运往往不敢接受,怕是有什么陷阱。
超乎相同的目标都想找一个比自身条件要好的对象,自评往往又不够客观。
就像自评70分的人总想找到他评80分的人一样,难度太高。因为自评70分的人在他评中的得分可能60分不到,他评能达到80分的人可能自评120分了。
随口清晰又简短的几个字,不知道瞬间筛掉了多少人。比如身高180、有编制的公务员……在本来资源就匮乏的小县城,这是奢望。
《爱情的逻辑》这本书就直接点穿那些找不到对象的人是自己的问题:
找不到对象这件事是自找的,就跟说找不到工作差不多。这个世上越来越少有“找不到”的情况,只有当所要求的和自身情况的匹配度越来越低的时候,才会感到越来越“找不到”。
细想也确实如此,每个人能接触到信息比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不知全面多少倍。
我们总能看到有钱人越来越多了,而身边似乎又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有钱。
即使很客观地去搜一下中国各城市的人均月收入,也跟自己感受到的富有情况并不相符。优秀的人总在眼前浮现,有钱人也那么多,为什么自己总碰不上?
殊不知,自己接触到的某类信息被放大了,是认知偏差让自己误以为到处都是这样的人,而现实中沉默才是大多数,收入普通才真实。
每个大龄青年相亲之前,也都是从年轻、甚至是校园走出来的,那时谈恋爱是不是能多积累一些经验呢?答案是肯定的。
作为父母,总不能希望自己孩子上学从不谈恋爱,一出到社会立马慧眼识人,找到合适的终身伴侣。
实在不行就安排各种相亲,甚至配上各种催婚。这不过是碰运气加威逼利诱的组合拳,“一恋定终身”的婚姻幸福满意度大概率是很低的。
这样看来,在大学期间至少谈一次恋爱。通过交往来审视他人,发现他人的优点;通过交往来审视自己,发掘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就很有必要。
上学期间,父母认为恋爱影响学业;可真正优秀和想要上进的人,说不定还能带动双方共同进步。
工作期间,父母却不认为恋爱能影响工作。工作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它几乎是恋爱期间和婚后生活的经济保障。
当然,爱情并非必需品,对于致立于短期亲密关系来获得快乐的人更是饮鸩止渴。
那些通过“摇一摇”、“陌陌”之类的方式认识的陌生异性,这类异性往往隐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还有那些不远千里异国求缘的人更是风险加倍。
爱情不是寻求刺激的代名词,也不仅仅是荷尔蒙带来的冲动。
一段长期关系的建立尤其考验双方的契合度。契合度高的,婚姻幸福,契合度低的,不管贫穷富有,都各有各的不幸。
两个人长久地生活在一起,感情不总在升温和增进的,增进的速度一定比消耗的速度慢。所以无论大事小事,关键时候能闭上自己的嘴巴不起争执,是保护双方感情不过度消耗的极重要方式。
不管是相亲还是自由寻找,想要找到契合度高、维系成本低和拥有更多优点的伴侣,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先成为这样的人,因为对方同样在寻找这样的人。
如果你处于混沌之中,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就算你们遇到了,也有很大概率会错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