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承认,《网络迷踪》是一部好电影,豆瓣上面给这部影片打分8.5,我觉得打低了,至少应该在9.0以上。 剧情我就不简述了。因为我最不喜欢没看电影前,别人非要给我讲剧情,破坏我需要的新鲜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插图选自网络对这部电影有两大惊叹,可以讲。
一大惊叹,是这部影片居然大多数或绝大多数画面是在模拟的电脑屏幕上显示并完成的,包括各种界面,各种网络搜索、对话方式,各种网络存在方式如脸书如邮件如自拍吧,还有移动的鼠标箭头,电脑上操作的键盘声,都是网络的身临其境感,非常真切。相信有电脑体验的人都还会感到亲切。有观众通俗的观后感是“跟上电脑一样的”。必须佩服影片能把诸多电脑及网络要素都搬上银幕,还一点不让人感觉枯燥,反而让人津津有味,乃至引人入胜。
其中,网络视频的方式被巧妙接入并运用于影片,成为影片声画叙事的重要方式,既模拟了电脑界面,又很好地保留并实现了电影应该有的银幕视听感受,使影片模拟电脑而不失电影本色。看到影片中出现的各种电脑视频画面,一会儿是电脑界面正中,一会儿是偏侧面,再或是几个视频画面同框,等等,不由得想到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里面运用圆形画面给人的深刻的视觉印象。不一样的画面本身能成为一种新鲜的观赏体验,《网络迷踪》给了观众新体验。
模拟电脑还被用来很好地表达影片想表达的人物心理情态。如让鼠标箭头在“关机”选项方框前迟疑不前,表达了人物不甘心罢休的心态;而箭头突然由“关机”方框前掉头直下点击进入另一界面,则很好地表达了人物灵感一现脑洞大开的急切和激动。再有一个箭头,剧中人父亲把女儿赞自己是好父亲的一段视频拖入垃圾箱,则很好地反映了父亲愧疚痛苦的心情……这样的镜头还有很多,都很好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情态,就不一一例举了。
还有很妙的,一种电脑操作,观众能够感悟到的人物心理情态,却和剧中人实际的心理情态不一样,也就是说,影片还有如此巧妙的“假象”表达,用为情节线索。有这么一段,主角“父亲”进入女儿的“直播”界面,很多熟悉的网友误以为是女儿又上直播了,也跟着进来,其中有个叫什么“薯条”的一进来马上退出,引起观众席一阵笑声。观众笑这位显然与女孩熟悉的网友,原指望进来看女孩儿,却没想到看到的是她父亲或者是一个素不相识的男人,失望之余扭头而去。再配合看到父亲在直播镜头前的一脸无奈,越发觉得可笑。却没料到,这个很可笑的反应,观众感悟和理解到的,和“薯条”这个剧中人真实的心理情态,实际上并不一样,事实上这是一个重要的伏笔……
有一个问题:都有电脑体验,有没有过别的影视编导想到过,只要依靠模拟电脑和网络视频的方式,就可以完满地进行电影声画叙事?这部影片想到了,实现了,还实现得这么自如自然自在,这样的首创、这样的的新鲜,确实了不起。司空见惯中,眼熟能详中,有人就可以有首创,就可以有圆熟的运用,这就是差距,就值得赞赏。
观众还有一个体验,就是眼睛不敢离开银幕,生怕漏掉一条随着键盘声而来的字幕,这就不能光用电脑的魅力来解读了,这是影片的剧情安排,线索,悬念,伏笔等的巧妙演进带来的效果,是影片另一个让我惊叹的地方。
网络世界是繁杂的,游弋于网络世界的电脑操作显示出来的界面,如果没有好的剧情和一系列悬念、伏笔等手法串联和推进,根本无法达到紧紧抓住观众眼球的效果。影片把网络的庞杂背景变成设谜生趣的背景或手段,在其中巧妙设局布线,“迷踪”之谜,谜中谜,谜又谜;揭谜,再揭谜,谜与揭,揭与谜,谜套谜,揭再揭,就这么环环相扣线线交织,不断地设疑又不断地解惑,不断地给观众疑然,释然,再疑然,再释然的紧张和着迷,观众情不自禁就进入了一种被紧紧抓住眼球目不转睛生怕遗漏一点的全投入观赏状态。收到这样的观赏效果,当然值得惊叹!
恕不例举其中的任何一个悬念或伏笔的预设和破解了,还是留待观影时自己去体验好。只说一句:相信你的眼球也会被影片紧紧抓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