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年,秦国的大将白起,一生忠勇,战功卓著。他征战近四十年,从一名下属军官升到秦军统帅,凭的就是他超众的军事天才和过人的智慧。
白起武将出身,性情直率,出言无忌。他自以为是正确的东西,便绝不改变,少有变通。他常以此为傲,却不知这给他日后埋下了杀身大祸。
公元前266年,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久攻不下之际,秦昭王便让白起取代王陵为帅,继续攻打。白起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向秦昭王进言说:“这一仗不该再打下去了。眼下时机未到,赵国虽在长平一役中大败,可如今事关存亡,他们一定会拼死而战。再有各国援军相助,局势对我不利,大王还是罢兵为善。”
秦昭王坚持再战,他说:“我国以战为本,将军攻无不克,如今罢兵,自不是什么上上之策。孤王料定再战可成,将军就不要推辞了。”
白起拒不挂帅,秦昭王亲自上门相请,他也以有病为由,不肯出征,秦昭王悻悻而去。白起的管家便向白起说:“将军如此让大王难堪,这可对将军不利啊。”
白起训斥他说:“大王糊涂,身为臣子,怎能不加劝谏,还要讨好顺从大王呢?我身经百战,局势明晰于心,自不会看错。他日我军再败,大王就知道他的不智了。”
白起的管家却说:“将军英明,天下无不赞颂。大王身为人主,即使战败,为了他的颜面,也是绝不肯认错的。反是将军有言在先,到了那时,只怕因为忌恨,大王会对将军不利。”
不久,秦军再败的消息传来,白起便说:“大王不听我良言相劝,致有此败,相信大王会知错就改了。”
秦昭王为败绩正恼,这会儿又听闻白起之言,怒不可遏。他把白起降为士卒,赶出了都城。他还不解气,当白起离开都城后,又派人追上白起,命他自杀。白起自刎之前,愤慨不已,无奈君命难违,是非难辩,他只有一死了。
上无不智,臣无至贤。意思是说:上司没有不聪明的,下属绝无最有德行的。
上下级的定位,决定着上下级关系的本质。封建专制的黑暗,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现实,使上司无端神化,他是绝对正确的,是没有错误的,如果事情办砸了,那也只怪下属办事不力,是能力不够所致。如果不循着这个思路为人行事,凡事硬要分个是非曲直,那么官场就容他不得,各种非难也就会加诸彼身,令人百口莫辩,处处被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