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见这样的问题,有的人宁可花8000块钱卖苹果手机或者LV包,却在吃2块钱馒头和1.5块钱的米饭之间纠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很诧异,这个人到底是败家还是勤俭了?
在生活中我们还会有这样的感觉,当花工资卡里面钱的时候我们是再三琢磨,是否花的值当。但当我们用信用卡的时候就毫不在乎的样子,那难道这两种消费不是花的是同一种货币吗?
现实还有很多的例子,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今天以这两个故事开始,是为了引出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心理账户,这一切的情况都可以用心理账户来解释,究竟是怎么样的情景。请听我一一道来。
心理账户是有席勒教授提出来,主要研究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受沉没成本的影响。当然沉没成本这个概念,我们在下一篇也会讲到。在这里就不提了,而心理账户这个词真正确定定义则是有卡尔曼教授确定。这个人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他的书《快思考,慢思考》应该很多人都读过。他也提出著名的前景理论。
在他们看来。每个人心理都会有无数的账户,对应我们的脑海的每一项行为,例如亲情账户,家庭账户,爱情账户,早餐账户,馒头账户……我们在心里为每一个账户都设置了红线,当现实中消费的金额超出这个红线的时候,我们就会非常的痛苦,认为不值得购买。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例如我们心理对于买花的账户是10块钱,如果是我们自己买花,肯定就不会花费超过10块钱。突然有一天我们谈恋爱,我们惊讶的发现,我们竟然花了200块钱买花送个我们伴侣?这是因为我们把买花这件事情放在了爱情这个心理账户里面,所以我们才愿意花这个钱。所以在日常的营销中我们发现我们的产品卖不出去。一定要从用户的心理账户出发找原因。看能不能把产品转移到更好的心理账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公司不卖产品卖情怀。
咱们再来说说我在上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花信用卡比花自己工资爽快,这是因为在我们心中把信用卡划到意外之财的账户里面,所以花起来就没有限制,而且所有的信用卡公司还利用的前景理论。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害怕损失。如果每天都让我们看到损失,我们的心每天都会痛一次,那么我们就会刺激我们少花钱,但他们是周期结算,只有到结算日我们才能看到账单,心就痛着一次,人的记性是不好的,第二天又是正常刷的状态。还有更可气的。就是在还款日。给你来个红包奖励,就更能抵消我们一部分的痛了。
请记住,每天丢100块钱和一次丢10000块钱的痛苦要持久,一次得200块钱比2次得200块钱的快乐要少一半,所以在营销和生活中,好的东西不要一下都给完,保持快乐感,相反,伤害别人一次就够,可别拖泥带水,小心被报复。
这就是今天的分享,如果有人想要了解更详细的内容,也可以百度心理账户这个词条。明天我们继续分享。
一天一分享,希望大家和我一起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