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爱犯困,看着看着书就小鸡啄米进入梦乡。
是过年累得反过劲儿来了?还是身体发出危机求救信号?
今年要接新媳妇躲灯,十四那天就接回家,晚上婆婆大伯哥嫂侄子配着小姑子婆媳俩又凑在一起热闹一顿,吃吃喝喝真是累死人。
本来十五这天中午在大伯哥家,晚上轮到我家。
可是小姑子工厂不放假,外甥媳妇跟着外甥去看电影,中午不回家吃饭,只好晚饭在大伯哥家吃,这样我省了一顿饭,少了忙活挺高兴的。
我们当地有个习俗,正月十五带着新结婚的媳妇回娘家躲灯,关于躲灯必须要有婆婆娘家兄弟亲带着一笸箩大饽饽自上门去接,否则就是娘家嫂子不愿意招待,你不能觍着脸去。
当年有些姑嫂关系不好的人家,没有娘家人来接儿媳去躲灯,会被人指脊梁骨的。
更有那不善良的媳妇专爱在这些民俗节日上找出嫁的小姑子的事,谁让小姑子没结婚前仗着父母哥哥宠爱欺负人呢。
关于躲灯有什么讲法,我还真的是忘记了,也懒得去追根溯源请教老人。
依我看那些讲究的纯粹是穷得找地方吃好饭。老年间穷啊,平时吃糠咽菜,就等着有个什么节日吃顿好饭,饺子成了必须滴。
我大略算了算,每个月几乎都会有一个农历节日,而每逢节日都是要包饺子来庆祝。过去除了白菜萝卜没什么菜做馅,除了咸盐其他味精调料根本没有,更别说有肉了。一个半大小子吃上满满鼓尖一大碟饺子不是稀奇事,那时的饺子可不是如今的小巧玲珑,而是有小半个包子那么大。
过年里你吃我,我吃你,议论的话题都是谁家小气还没怎么吃盘子就见底,谁家饭菜大盘子大碗足足的吃不完。后来饭桌上又成了攀比显摆的场合,当然这是多年后生活开始提高的时候。
我恰是那个逐渐敞开肚皮吃饭的时候去舅公公家里躲灯的。
往常年都是做老大的带头骑着自行车到姊妹家接人,中午吃一顿酒席再带着外甥媳妇和姊妹回家。
更早的时候牵着一头小毛驴,毛驴背上搭着装着大饽饽的笸箩或者木盒子,十四这天上午就要去接,中午吃完饭带着婆媳二人回家过十五。有那兄弟多的,每顿饭由大到小轮着来吃,最不好过的就自己一个男丁的,那时候条件都不好,过年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东西招待来躲灯的婆媳,这也是娘家嫂子弟媳不愿见大姑子小姑子的原因之一吧。
吃完十六早晨这顿饭,老娘舅再把婆媳二人送到家,正好十六又是新媳妇的爹娘看闺女的日子,中午又是一顿亲戚宴会,至此才算圆满。9
如今都是工作忙碌,生活条件大大高于过去,不再图吃一顿好饭忙着走亲戚,工作单位在外地离家远的干脆,不回家躲灯,听家长意见晚上房间不开灯即可,至于开不开灯,做父母的也懒得计较,更是少了许多过去的忌讳,而年轻人更加不在乎,一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出也是常有的事,不过多数儿女还是听从老规矩躲避忌讳的日子不过如今也只剩下正月十五躲灯这一说法了,其他的日子别说这辈子年轻人不知,我也忘记许多,想说出几个来都不行了。
旧俗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该淘汰的都淘汰,怎么节约省事怎么来是当下许多年轻人的宗旨,也许多年以后连正月十五“躲灯”这一讲究也会遗忘在历史尘埃里,毕竟未来是他们的。
又想着今后诸多事情,要不歇上一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