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了《中国教师报》,忽然间想到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文章能够被发表呢?梳理了一下逻辑。
一、对读者有所帮助。
出版社印刷,售卖给读者。读者购买的原因,一定是因为文章对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有帮助,或者对自己的班级管理有启发。这样的文章,能够帮助读者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同时又能够给杂志带来收益,所以这种文章发表的可能性就会稍微大一些。
二、要有所创新。
这个问题是指,如果我的文章,写的跟别人的文章是相同的,那么出版社面对很多相同类型的文章,也一定是不那么喜欢的。如果在众多同等类型的文章中,脱颖而出呢?就是要读懂读者的心理,看见读者的的痛点,同时又能够从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进行解说。不用全都是新的,但是一定要有亮点,让人看见之后觉得,这样的文章就凭借这一个亮点就值得用。
三、文稿的质量要拔尖。
对于出版社的人来讲,每天要面对大量的文章。其实我们的创新,在杂志们眼睛中,根本不能叫做创新。我们提供的文稿,一定要能够帮助编辑们减轻编辑的负担,最好是能拿过来就直接使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那一种才行。
四、研究读者的思维。
遇到问题,读者是如何想的。读者会如何做呢?这就是读者的思维起点。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比读者,再多想一步,这就是文章的价值。比读者的做法,再细致一点,这就是文章的价值。
思维是写作的第一要义。如果我的思维,仅仅停留在记录故事上,仅仅停留在写启发上,那我就不能站在一个高度,挥舞一面旗,写出让读者们有所收获的文字。比读者观察的再仔细一点,比读者想得再系统一点,比读者想得再深入一点,比读者做的再巧妙一点。
----202111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