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哈佛中国史06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哈佛中国史06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作者: zhengzhoufeng | 来源:发表于2021-01-30 12:50 被阅读0次

    丛书编者 卜正民

    本书作者 罗威廉

    《中国史纲》是中国人写给中国人看的;《中国大历史》是中国人写给美国学生的教材;这本《大清》则是外国人将其作为世界史的一部分来写的,角度完全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特别不同。

    作者认为大清是同时期欧亚大陆多个“内陆”文明之一,与奥斯曼帝国、罗曼诺夫帝国平行,而这些帝国在面对现代民族国家崛起的过程中,都在20世纪初解体了。

    本书关于大清治下各个部分的分析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满洲、蒙古、新疆、西藏、“中国”,在大清的体制下是完全不同的、分而治之的几个部分。“中国”的皇帝,同时是西藏的“明王',蒙古的“大汗”。利用各个部分的隔离分治,达到控制目的。

    本书认为大清一直严格秉承“小政府”的理念,以减轻国民的负担。所以政府只是延伸到县一级,而县之下,基本都是借助士绅、宗族、行会等民间组织来实现自治。统治阶层通过在法律层面给这些组织赋权来有意识的达到了这个目的。统治者刻意减轻赋税,维持小政府的局面,好的一面当然是有利于其统治稳固,因而出现“盛世”,人口剧增。坏的一面,就是在人口剧增之下,政府没有同步增长,导致为了实现有效统治,而不得不衍生出了许多妥协办法,例如各级官员的私人幕府、以及当地各种非正式的吏,这些非正式的政府附属物让整个吏治变得失控。

    大清以100万之众,在非常机缘耦合的情况下,获取了“中国”的统治地位,跟元朝不同,并非是因为其具备蒙古那样的强力,而是因为明朝“君权”的衰微。因为明朝君主缺位,导致顶层政治混乱,从而被内部动乱所颠覆。而清则在一系列“运气”之下,填补了这个顶层权力位置。因而清初的几十年都还在小心翼翼的巩固其统治。

    书里对雍正的政策评价特别让人惊讶。雍正在各县设立收养孤儿和养老的机构,并开设学校,雍正试图对整个帝国在文化上进行整合。同时将原来因为功名而可以减免赋税的优惠取消,一面着手开拓政府财源,一面让政府承担更多社会义务。本书认为,在世界范围之内,这些政策是早期现代政府的萌芽。可惜雍正在位仅10多年,乾隆即位后,就将雍正的政策全部推翻。将功名减免赋税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取消学校(认为有些人群就不应该收到教育),并强化“满族”这个族群概念的构建。

    对于“县自治”概念的发展,本书追溯到了顾炎武。顾炎武提出县治应该采取县官由本地名门“封建”自治,县以下则采取士绅联合自治的方法来制衡。到19世纪初,被冯桂芬发展,直至后来20世纪初晚清实行县级选举自治,通过向西方学习和向传统挖掘,100多年的思想演变才取得如此结果。

    东北到19世纪后期,为了对抗外国的殖民和侵占,才开放汉人移民。新疆、西藏到19世纪后期才建省,并因为左宗棠收复新疆而导致较多的汉人移民。本书认为,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在汉人心中,“中国”这个概念,才逐步扩展到这些地区,完成了新的“中国”概念的构造。

    本书认为,大清实行“小政府”的失败,导致后续政权吸取教训,试图实行“大政府”。后续民国、人民共和国“大跃进”等似乎就是在这个方向上的连续探索。

    很难说,书中的观点是对是错,但是确实给人带来全新的观察角度。计划将这一套书都读一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哈佛中国史06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lwh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