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洁,1937年4月出生,2022年1月因病去世。生前曾经两次荣获茅盾文学奖。这篇小短文,诗意盎然,激情奔放。作家凭借非常熟练的琴弦拨弄的功底,来展开一段心事勾陈的曾经。开头直奔主题,拿起琴的时候,同时就拾起了旧梦。让读者耳畔瞬间响起了悠扬的琴声,同时勾起读者过往中的旧梦。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作家和读者情感的共鸣。那么琴声自然是多种旋律并存,或者欢快,高亢,或者低沉,忧伤。这样的想象还来不及铺开,悄然间,灯光忽然熄灭了。又点燃了烛光。这种场景的设置,不要说是聆听琴声,就是凭空想象,感觉都特别缠绵。想象是虚幻的,也是空灵的,偏偏作者再来一个场景真实的再现-纤细的指尖,看到吗?那么清晰,清晰的就像我们读者都在第一现场。拨弄琴弦的人,自然是勾带着一己私欲,勾带着自己的情感,随即进入一种忘我的音乐层面里,沉思、缠绵、温馨、热情。在这些复杂的情感里,拨弄琴弦的人,伴随着一个个意境迭起,在大脑中就会构建往事的逐一浮现,于是,森林、绿草、秋风夕阳在琴弦上不断地变化和跳动,而作家用一个“招魂”,分明令人看到曾经远去的场景和遇见,在琴弦拨弄中纷纷复活。于是,现实与迷幻中的再次相逢,走进的走远的昨天前天以及更早时候的人和事,在纷至沓来的重逢中,相拥无语,唯有眼角温热的泪水,彰显音乐旋律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与震撼。
这是前两节文字给人带来的缱绻缠绵的意境感受。而第三段,再来一次高潮。在梁祝的凄美故事中,把读者带进江南,青灯苦读,多少五陵少年的英俊潇洒(五陵少年,多指富家子弟),多少二八少女的情窦初开,十八相送情切切,彩蝶纷飞意绵绵。等等等等,这些其实都是被琴弦撩拨起来的思绪翻飞。直到音乐进入高潮时的撞击,才让作家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所以有了真正的相思,又岂在朝朝暮暮?作家一再构建这样的情境叠加,我不能杜撰说她想起了著名的古典音乐《阳光的三叠》,起码让我想起了唐朝王维这样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而第四段,首句“去吧”,一个动词凸显洒脱!尽管作家的思绪还没有完全抽身回来。不信你看,果然还沉浸在十六岁的花季,这个季节的人生,犹如最美人间四月天的浪漫,二十岁的雨,狂放热烈,犹如夏日一场电闪雷鸣中的暴雨,张狂奔突,不计后果。那么三十岁的云,自然是飘逸曼妙的,疏放中不失优雅,流浪天涯却时常怀念故乡。所以作家有了遗憾和充盈的感慨,有了灰暗与亮丽的抚慰。
第五节又是一个动词“甩”,甩下一缕飘洒的头发,何其形象逼真的现场感。再次让人感受作家驾驭文字的非凡功力。甩下那一缕头发干嘛?话题再次回到音乐上来,她要重新架起驶向音乐王国的小舟。为什么是小舟而不是小船?这里再次延宕了甩字的外延。因为小船是有棚的,而小舟没有棚,在行驶中,为了撒欢淋漓,一般总是形容泛舟湖畔,而不说泛船湖畔。因为舟比船行驶更加方便快捷。尤其适合一些逼仄的湖水,适合两个人的水上世界。整篇短文意境叠加,在进进出出的音乐层面中,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最后一段,起到首尾呼应的绝佳效果,也同时彰显作家浪漫主义奔放的情怀。音乐旋律萦绕耳畔,绵延不绝,文章意境余味隽永。
附件
《弦上的梦》
张洁
拿起了琴,仿佛又拾起了旧梦。
悄悄地熄灭了灯,让点点烛光带我进入小夜曲的梦境。纤细的指尖带着心灵的颤动,轻触着琴弦。银亮的琴弦划破寂寥的时空。于是,轻轻地-G弦开线沉思,D弦飘出了缠绵,A弦荡漾着温馨,E弦迸发出热情。
还记得齐普里昂.波隆贝斯库的瑰丽吗?维也纳的黄昏,寂静的大森林,黄叶绿草,夕阳秋风,优美的旋律伴着飞舞的小天使,在向我招魂。于是,一切轻浮的欲望,一切无端的烦恼,都在这琴弦中融化了,留下的只是眼角的泪水和爱的呼唤。
还记得《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吗?江南春早,细雨迷蒙,幽幽琴声抒发着柔柔深情,多少伴灯苦读的清苦,多少岭上踏青的欢乐,多少五陵少年的倜傥,多少江南美女的痴情,十八相送情切切,彩蝶纷飞意绵绵。听,终于等到了-那主题的再现,那高潮的撞击!别说爱情的短暂,真正的相思,又岂在朝朝暮暮?
去吧,让思绪随着琴声远逝,超越时空。重现着贝多芬的严肃、苏曼的忧思,巴哈的狂想,帕格尼尼的激情。回忆着那十六岁的花,二十岁的雨、三十岁的云。有过遗憾,但也有过充盈。有过灰暗但也拥有亮丽。我寻找,我祈求,我拥抱-音乐就是生命!
甩下那一缕飘洒的头发,架起驶向音乐王国的小舟,竖起琴弓,像拉起了绳索的风帆,再去进行一次搏击。热爱生活,热爱青春,热爱生命!
弦上的梦,今生不会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