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人生的最后第二堂课-学会放手
最近一直断断续续在读《最好的告别》这本书,它的副标题是: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实际上,除了意外,最终,我们都会死于某种疾病。随着医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环境卫生的改善,人们对自身保养的越来越重视,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我们走到终点的步伐也越来越慢。等待是漫长的,我们多数人都要经过一辆新车慢慢到报废的过程,而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们的老年可能都要经历从自己家里到疗养院、医院最后进入太平间的搬家过程。
当然,今天主要是谈谈临终和死亡这件事。其实它们主要是围绕着最重要的事情和最重要的问题展开的。
最重要的问题:你怎么理解当前情况及其潜在后果?你有哪些恐惧,哪些希望?你愿意做哪些交易,不愿意做哪些妥协?最有助于实现这一想法行动方案是什么?
(这是临终关怀最常问的问题,也是确定是否应该由医疗救治转到善终护理阶段)
“标准医疗和善终护理的区别并不是治疗和无所作为的区别,而是优先顺序的不同。一个是牺牲现在的时间而有机会获得未来时间,一个是帮助致命疾病患者在当下享有可能的最充分生活。”
关键是当事人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什么对他最重要?真正的重要(即愿望的愿望)
电影《步履不停》当离去的人不得不放手的时候,你也要学会放手。
(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情其实是为了我们活着的人,比如疗养院还有医院,而现实中很多死亡和疾病也是因为过度治疗造成的。)其实亲人和医生应该做的不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焦虑,不顾病人意愿不愿意和现实情况迟迟不愿放手,而应该是帮助病人减轻焦虑,告诉引导其确定他们自己想要什么。
最重要的事——对需求和欲望的改变只与视角有关,即关注当下还是未来?当你视野收缩,你开始觉得未来是有限、不确定的时候,你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此时此地,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悦和最亲近的人身上。
故事需要画上句号—告别的正确姿势
如果有一天我要永远离去,怎样才能不后悔?
“没有充分活过的人更怕死”——这是《奇葩大会》3月31日期中一位“死亡体验馆”的创办人说的一句话。
电影《遗愿清单》在我看来,为了让自己不带遗憾进坟墓的电影《遗愿清单》整个影片其实表达了两个我:自我和他我。
当得知自己命不久矣。一直为家人而活的Carter最想做的是能够为自己活一次,而一生都为了自己而活的Edward在生命的终点却想着为别人而活。(反观自己,我们这一生是不是都在为自己而活和为别人而活的选择中行走?)
而我,在墓地看过千篇一律的墓碑和遗照,在经历过“哭丧”礼仪之后。想到的是也许,我应该多照些照片,因为我想那些怀念我的人最后看到的是我开心的笑着;我想从今天起,也许我应该好好想想我的墓志铭,毕竟,我还是想成为那个特别的自己,也许,皮一下子也可以呢?
什么是真正的怀念
因为当年还小,我不知道爷爷去世的时候到底有没有遗憾,只以为他不过是沉沉远远的睡去了。
对于我们,怀念的方式也许就是留下迎着朝阳方向的这棵他亲自种下的树,重建祖宅,让“家族”永续。
而今天无意间查找资料时,却发现这棵寓意象征祥瑞,给人希望的树原来承载着爷爷对后人的美好祝愿和祝福,原来这是他留下的守护树。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最亲近的人,爱你的和你爱的人离你而去吗?你做好准备了吗?”
我们总是说:时间会疗愈一切,但其实这是错误的,他只是让你逃避问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学会面对,释放自己的悲伤和无力情绪,然后就要尽快走出来,学会释怀、告别,正确的告别逝去,正确的引导新生。
告别是有这样的仪式和程序的,而你也可以用你觉得可以替代你的念念不忘的物品,去告别:
比如一朵你觉着最美丽的花朵,一首告别的歌,一场追掉分享,一封告别信。
tips&推荐
关于生死教育的推荐电影:
给孩子们的生死教育:《蒙哥》
《遗愿清单》、《步履不停》书籍《最好的告别》
当然,如果你对生命有什么误解,还是建议你去重症病房和墓地看看,相信你会用最柔软的心和这个世界和解。
清明,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万物皆显的日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长辈对晚辈是爱与责任,晚辈对长辈是爱与孝敬。然而,我们却往往都来不及好好的说再见。其实最好的再见,应该是长辈能够传承爱与责任;而晚辈,应该学会退后,手持代表着生命延续的鲜花,我们祝愿、我们祝福,我们通过祭祀的仪式怀念,然后将上辈的爱与责任继续延续下去,这也是清明的意义吧。
当然,如果你什么都不想看,就看看这个小短片吧。
象之背_腾讯视频
-the end-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