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团队引导和教练的工作,对于和团队一起工作和工作有了更多的心得。
总结了一下,有以下三个难题。这不仅仅是团队教练和引导时要面对的,而是客户本身也应该知道的。
一、没有标准答案的困难
对于团队来讲,无论是第一次使用团队教练或者引导,还是第二次或第三次总会碰到一个困难,就是团队要解决的问题,教练和引导是给不了最后的标准答案。
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专家来解决问题,有时候未必要通过团队教练或者引导的方式。
比如说不懂做战略,那找个教战略的老师就好了。一次就不好,教两次好了。教不会那就请外部的战略专家来做。但是一份漂亮的战略,论证严密的方案,就一定能落地吗?
也有碰到过说要梳理企业文化的案子,客户也找了很专业的企业文化专家公司来做。但做出来无论怎么样的漂亮,好像还是落不了地。
这其中真正的困难在于去执行战略或者文化的团队和组织,对于要去做的事情并没有真正地达成共识。
所谓的共识,并不是点头答应那么简单,而是对要做的事情,比如说战略,或者说文化或者是变革方向,是真心渴望,对于做法,是发自内心的认同。
共识这个事情,不是请老师讲课,或者请个专家做个漂亮的方案就能够实现。这是团队教练,或者引导发挥作用的地方。
教练和引导师能带来的,是陪伴团队找到属于自己团队的目标和成果,这样一来,团队的责任感才会被引发。从而充分发挥团队本身的智慧,创造出很多有效的方法去实现这些目标。这并不是什么有标准答案的事情,因为涉及到人心。
但是也因为没有标准答案,从而带来的两个困难。
其中一个困难,是客户的发起人,一般是老板或者是高管,会期待团队教练和引导时操控人心,希望大家按照他想去的方向去。我记得曾经有一个客户很睿智,他开玩笑的说,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早就发财了。那确实,我要是能够操控人心,我操控客户给我钞票就好了,何必去做什么教练和引导那么辛苦。
另外一个困难就是团队在工作的时候,会期待教练或者引导师,给出方向提示,哪怕是一点点答案。为什么人们会期待标准答案?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现代学校的训练,让人们认为会有一个标准答案。而外在的老师/权威,就是负责给出这个标准答案的人。
这就要求工作的时候,严格地保持中立的原则,不仅仅是在一开始说明自己的身分,即便在过程保持中立非常重要。
也许在这里对于教练或者引导师的一个挑战,就是当你不能给出答案的时候,你要承担的风险是他们对你失望了。这个时候教练或者引导师,是不是会对自己失望,有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心情。然而希望也正在这里,因为他们对你失望,所以才必须一定要靠自己。
假如教练和引导师在这个时候有一点点的英雄主义,那后面自己就会很辛苦。因为看着他们好像一直得不到答案,很辛苦,我很想去帮他们。结果就变成了教练和引导师要无所不能,可是谁又能无所不能呢?你在逞能的时候,也许已经剥夺了团队学习的机会。
说到底,在教练和引导师本身的修炼来说,是否建立了很好的边界感,是否明白自己在什么范围内做这个事情,还有相信这个事情的价值,我想是非常重要的。
二、相互聆听的挑战
上一个困难说到需要达成共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团队教练和引导的方式。共识的重要性,在于引发团队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的意愿。
而要有共识,不在于一个想法说出来,大家都同意。而在于一个想法说出来之后,背后的需求、担忧、事实被看到、被理解。在于一个看似正确或主流的想法快要被多数人认可的时候,还可以尊重和理解一个不一样的声音。可能团队还要为此经历漫长的冲突和讨论,甚至于相互指责,或者群起而攻之,相互僵持不下。
呵呵,谈何容易?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到,大部分的管理者害怕,在团体中互相追根究底的质疑会带来的威胁。
共识,本来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不然,教练和引导师的工作怎么会有价值?
在《结构化研讨》中,关于团队动态的部分,对比有很好的说明,这就是讨论从发散到收敛过程中间的震荡期。我记得Eric说过,请引导师发散不用收钱,收敛要收钱。当然,要度过那么困难的震荡期,不收钱怎么行!
在震荡期最痛苦的是没有标准答案,还要相互聆听。痛苦的“代价”就是,团队的信任更深入,相互之间更加理解,更重要的团队智慧由此生发:看,我们自己找到了解决方案。我见过很多这种时刻,团队那种喜悦和满足真的难以言表。
我经常会运用“深度汇谈”的其中两个参与规则,来帮助团队度过“震荡期”。
一个是以“我”发言。争论的时候人们喜欢“就事论事”,同一个事实都可以有不同的立场看到,所以大家都绕在事情里,除非事情很简单,否则冲突和争论更多的源于价值观的不一致,假设的不同、期待的不同。鼓励参与者以我发言,可以帮助他们更多表达自己的感受,由此探询其观点、期待和假设。
另一个是“平衡主张与探询”,讨论的时候人们更多地想别人听自己的主张,希望自己被听懂。所以引导师适当回放参与者的发言,确认参与者的情绪,能让参与者感受到被听到。同时也鼓励相互之间的探询,对于他人的观点保持好奇,从而促成相互聆听。
我想,对于教练和引导师其中一个真正的障碍在于,急着摆平这个冲突的心态,害怕失去控制。那么,引导师是不是真正相信团队的智慧,会是很底层的修炼。
三、面对真相的困难
曾经在给一群管理层做关于做敬业度提升的团队教练的时候,管理层从员工缺乏积极性,谈到公司激励的不足。说白了,就是工资低。这仿佛假设了提高工资,员工的积极性就会高。然而公司没钱,工资不够可以说是普天下共同的难题。更重要的是,管理层在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巧妙地让公司承担了责任。而自己的责任呢?
团队到这里似乎讨论不下去了,并且随之以很烦躁和焦虑的情绪。甚至有一个管理层开始对我进行攻击,你为什么要我们讨论这个,这个没有意义,你给我们答案啊╮(╯_╰)╭
这个时候,团队的情绪一下子投射到我身上。
有趣的是,在另一个团队引导中,也是碰到类似的障碍,团队中有人就开始说,马田教练今天的流程设计得很好,但是我们还是讨论点有效率的事情吧;还有人说,我一天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云云。在此之前,团队的核心成员之间相互充满“爱”的指责:我是为你好,你要听我讲。
团队之所以有这些情绪,就在于面对真相其实很痛苦。比如有一个团队在讲部门协作的时候,在指责遍公司的资金和设施之后,才痛苦地回到核心,大多数人发现,其实我们只关心自己部门的事情,对于其他部门的事情没那么关心,我们的心不在一起。
当团队触碰到这个障碍的时候,有人开始反击,这很正常啊。我就是该关心自己啊~
我当时的提问是,假如我们的心能在一起,团队会有什么变化?由此发生了转机。
这是教练的手法,“As If”假如框架,帮助团队去看到希望和光明的一面,以成果为导向,激发团队内心的渴望。根本的意图,还是让团队自我负责。
那个说激励不足的团队,最后的觉察是,整天忙于业务,忽略了对员工的关心。担心在员工身上付出时间,降低了效率。他们也觉察到,其实花时间在员工身上,其实才是能提高效率的。
我最喜欢的手法,其中一个是镜子:把感受到的情绪反馈给团队,把看到的现象反馈给团队。在那个充满“爱”的指责的团队中,我当时戏精上身,一人分饰几个角色去表现了这个团队的动态。团队看完,纷纷动容。其实,团队是充满智慧的,只是需要有个觉察的机会,看到自己。当看到自己的时候,自我负责也就开始了。
毕竟,指责别人,至少别人改变。反省自己,也许说明自己其实不够优秀。呵呵!
教练与引导师在这里,也许修炼一个本事也挺重要,就是“关我屁事”?教练或者引导师可以“不要脸”一点,到底是你们到底怎么了?其实风险也很大~他们要是不愿意自我负责,你也许就失败了。
当然,如果足够“不要脸”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