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外出读书第一年的一些事:从未离开过家的我要到距离我们村六十里外的一所县级重点中学去读书,只有每个星期日才可以回一趟家。想家的情绪和初到异地的不适,心情十分郁闷,便把这些心里的东西写在纸上。也是我最初在县里的报纸上发表的那些小诗。在一个孩童心里自己写的东西能变成铅字登在县报上。无论怎样自尊心得到了无比的满足,因此也激发了我更多的创作热情。那些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文字虽然稚嫩但的确可以起到缓解自己情绪的作用。即使心里再怎么不适一旦写出来就觉得心里轻松了不少。
就这样一直坚持下来,直到我儿子大学毕业回来告诉我有简书这样一个平台。这引发了的好奇心,让儿子给下了简书App并偿试在上面比划比划,在简书上收获最大的便是有机会阅读到一些优秀的作品,结识一些优秀的创作者。在简书里写文没有什么压力,感觉氛围比较好。
每天打开简书就像不小心错进了桃花源一样,陶醉在自己的文字里也陶醉在别人的文字里,自得其乐。每每看到一篇好的文章就如和作者坦心露腹的交流一番。受益颇多,又心潮澎湃。也就是神交的那种感觉,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一种习惯。习惯了简书的简单直朴,也看淡了生活里的得得失失。
尽管这样痴迷于简书氛围,但由于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没有了保证。总不能把简书当饭吃吧?也只好先放下笔杆提起秤杆为生计而战。一晃十年的时间,不说生意有多成功但温饱总算是能够了。
再回简书点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和九一年那会的感觉有了一些差别。但我还是有一种游子归来的欣喜,只要是空下来的时间大都给了简书,这是我心灵寄托的那种。称之为精神家园再稳妥不过啦!
有好多好多的新面孔,都是我所不熟悉的。而我倒像是个做客的那种,真的有一种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小尴尬。
拾笔重来,需要多大的勇气?明显的和现在年轻人差距有点大。无论是叙事笔调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生活的观点,都不大着调呢!是我掉队了还是,现在的文风变了?尽管好多的迷惘,我还是坚持做我自己。写文尤如一个人性格一人一性,百文百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坐谈会上不是讲过吗?要得就是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