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谈谈我的“治学理念”当中的特指概念:“战力训练”。
未来建立“私学”系统,是我三十六岁之后越来越清晰的一个目标。原因很简单,官学的异化、现代教育体制的失败,已经无需多言、有目共睹了。也曾经接触到一些大学邀约合作的机缘,但最终完全以失败告终——政治体制,是唯一的障碍,也是个绕不开的障碍。
和曾经一度通行于世界的“专业化教育”治学理念不同,我们并非旨在培养“工匠”、所谓的专业学科人才。同时,也和各路的“精英教育”不同,原因也很简单:我的生命经验中没有多少精英阶层的体验,既然我从来不是精英,也就不去凑那个热闹了。退而求其次,“博雅教育”?“通识教育”?NO!太泛泛了,也太泛滥了。单独某个资源匮乏的民间教育系统,既无法承担“通识教育”的庞大成本,自觉、持续接受受教育者也廖廖,因为针对性、实效性太弱了。只有那些以受教育为享乐消遣的人群,才是长期接受博雅教育的金主。
在局限性很强的“专才教育”和实效性很弱的“通才教育”之间,我选择民间私学的一个出口,是基于自我生命经验而领悟的“战力训练”——姑且用这个概念先。
战力
首先,从字面上看,定义很简单:战力,即战斗力组成单元,是一种对“可靠的、强有力的HR乃至亲信”的称谓。和战力对应的,往往是这个社会学的概念:群氓,或者是乌合之众。换一个角度,也有一种当今社会的“新物种”:看上去很高级,是专业人士,有调性有颜值有风格有品位,但做起事来快速显现出“中看不中用”的特征,或者在人生遭遇挫折逆境时就快速一蹶不振,毫无立场原则可言。我不想钻到各种学术语言里去描述以上三者的内涵与人格特质,还是回到真实的中国社会,当一个人,一个想成事儿的企业主,找到“群氓”或这种“高颜值败类”当作员工或者合作伙伴时,结局可想而知。
所以,我定义的“战力”,具有如下特征:
1、与出身背景、家庭环境关联度不大,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人格,追求自由,价值观清晰;
2、具有相对成熟、发达、先进的思维能力,掌握例如设计思维、经济学思维等迭代思维技能;
3、与曾经所学知识、专业领域无关,但掌握了主动学习、高效率学习的能力;
4、身心素质明显超过、强于同类,且习得正确的持续修炼身体、心灵能量的技术;
5、掌握基于自身主张的各种重要管理能力,例如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目标管理、健康管理等;
最后,在获得上述能力的基础上,6、具有强大的求胜意志与竞争欲望,享受竞争争胜的过程。
拥有上述六种特质的人,我愿意相信,他或她们的总体人生胜率更高。并可称其为“战力”。
为什么没有出现惯常会用到比如“责任心、忠诚度、专业能力、执行力、协作能力....”等等词汇呢?原因也很简单——上述六种特质是“内核”,而这些常用的词汇,仅仅是对当事人行为特征的外部评价——举例:一个有战斗力的、竞争求胜意志强大的人,在任何组织中都更容易给其他人留下“执行力强大”的印象;一个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清晰的价值观的人,才有能力对自己的选择做出完整且持久的思维判断,并管理自我情绪、百折不饶的贯彻最初的选择,而这样的人,自然给外人一种“超有责任心”的印象。——我们经常会歪曲逻辑,把外部评价当作培养人才的目标,其实是南辕北辙、颠倒因果的。
呵呵,我们生活在一个整体社会极大繁荣、飞速演进,但个体能力成比例同步衰退的时代、国度里。递弱代偿,普罗大众依靠互联网技术连接起来,掌握信息的极大方便,并因此貌似“不弱”。但放到更大的生命视野来洞察,我们仍可以清晰的理解到战力缺乏的现象比比皆是。人生是一场“长跑”,一个学生某个阶段“状元及第”,一个年轻人“艳遇高照、洞房花烛”,一个屌丝青年创业“撞到风口,成为飞上天的猪”,赚的第一桶金.....这些林林总总的“得意”,尽管令人振奋,但仍无碍拉长时间轴后看到的事实:官学教育体制全面失败、学历无效化、离婚率激增、安全感锐减、创业真实成功率不足1%、私营企业生命周期平均只有2.4年......等等等等,这就是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当今社会的中国青年,需要更强的力量支撑,用更多的勇气才能脱离信息世界的幻梦,面对整个“无声的竞争”构成的人生;当今的中国社会,也更加需要更多可以称为“战力”的,能够有耐久与专注力的“社会新人”,来承前启后、驾驭“大国崛起”趋势下的新时代。
话题扯有点儿远,还是回到个人视角,来思考与选择。
战力,对应于“loser”,或者更直接的说,与99%注定平庸化的社会大众(即“庸众”)来比较,最简单直观的差别就是:力量更强。就这么简单,但也已经足够复杂了。“力量”,是一个事实上很抽象、却普适常现,但仍“定义模糊”的语词,它贯穿了整个人生、各种经历,各种“人生角力的关口”,我们会油然而生一种感慨:我需要(更多)力量!——就是这个意思,你可以自行去体会。
给一个穷人一大笔现金,也是转移、授予了一种力量。政治联姻、得遇特权阶层的贵人,突然掌握了某种现实中的权力,也是得到了一种力量。经历了人生苦苦思索,由量变突然质变的特殊体验,种种人生迷雾突然顿消、拨云见日,心智层面得到大幅提升,这也是力量的增长或被称为“潜能释放”... ... 这些都是“力量”的显现形式。其实,到底何为“力量”,人类力量的本源来自于哪儿,这些都是大课题噢,在此不展开论述。中国文化擅长抽象比喻,所以就用这么一个语词,高度概括了巨量信息:力(力量)。没有力,就没有人生,甚至没有生命;而这个量的多与少,决定了人生的质。当然,我们也不难来理解这种存在的规律——在任何人生场景下,往往观察很简单:好的、成功的、胜利的一方,比坏的、失败的、输掉的一方,“有力量”。其它都是对这个规律的注解而已。
因此,我关心的是接近源头的,关于力量本身的问题。力量从何而来,因何而强盛,由因何而丧失衰退。至于说“治学之道”,亦始终不离这个核心命题,其它浮光掠影,反而不需要过于在意。
有趣的是,称其为“战力”,这个语词可以理解为这样一个方法论:“以战(的形式)得力(获得、强化)”。不难理解吧?战斗的本身,恰恰是原力之发挥、本力之表达、膂力之锻炼增进....看看所有的肉食哺乳动物,无一例外,幼兽要通过日复一日的打斗,模拟搏杀动作,以成长成熟。很简单吧。
想想看,你自己当下的“战斗力指数”如何?
你是否有资格作为其他领导者的战力呢?
你又是否拥有可靠的战力呢??
你离“战力”,有多远?
有趣的思考。先写到这儿,慢慢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