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电影观众普遍越来越着急了,这种“着急”始于将电影划分“商业”与“艺术”的那一天。
与观众的“着急”对应的是电影的“偏科”。
电影是一种包括绘画、摄影、音乐、文学、舞蹈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但如今的趋势是过度看重其中某一部分的作用而严重弱化其他,也就是“偏科”。
不否认有不少“偏科”的“奇才”,但如果“偏科”靡然成风,这种“肤浅”就开始有些令人担忧了。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如今票房主力军“视效大片”的成功,就是因为满足了观众对于感官刺激的要求,通过画面特效与爆炸性音效结合,不断刺激观众的G点,使观众在荧幕前的两个小时心满意足,口碑差点无所谓,票房总能让投资者满意。
作为众多影视分类中的一种,视效大片的存在必然是合理的,况且这类电影往往体现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时代印记。
然而这种“合理存在”开始引起连锁反应,迅速崛起的视效大片已经开始改变观众的审美标准了,而且这种改变不但未必是良性的,更是绝对不可逆的。
观众走进影院的时候内心或多或少会有一个期望,或者说是欲望。如果影片达到了观众的期望,观众就会满足,然后会有更高的期望。
事实是,视觉刺激与听觉刺激最为直接,是最容易满足的期望,也是最容易被不断抬高的期望。
相比之下,情节、主题、画面结构、人物思想转变,以及运镜、景别等等电影语言,在持续不断的视听冲击下往往会被忽略掉,成为可有可无的陪衬。
所以电影散场后,观众评价视听效果的形容词很简单:“很炸”、“很嗨”、“燃爆了”,或者是“一般般”。而对电影的情节等等,往往难以说出什么有意思的看法。
当然这也用不着上纲上线,因为影视作品的价值之一就是源于它的娱乐性,但是问题在于,当娱乐性成为普遍关注的重点之后,慢慢的便只剩下娱乐性了。
在这种风气之下,观众对于视听效果的欲望越来越难以满足,观众关于视听特效刺激的欲望一旦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和失落感,无论是在对刺激性画面的强烈期待中,还是在欲望未满的负面情绪中,观众都无心去关注故事剧情云云,这种状态实际上与吸食鸦片的情形是一样的。
观众对于视听特效近乎疯狂的、偏执的追求,同时也在改变着创作者的创作理念。
好在国内的电影特效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近几年的《封神传奇》也好,各种西游题材电影也好,都已经开始表现出一个不好的趋势,就是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特效上,虽然口碑与票房都能说明这种思路是错的,但遗憾的是这并不会改变投资者的想法。
《战神纪》一再跳档,最终票房不到四千万,《阿修罗》上映三天便惨淡撤档,《动物世界》虽然反响不错,但5亿的票房远远没有达到8亿的回本及格线,这些又再次证明了电影的木桶效应,然而依旧有大把“瘸腿”的“视效大片”在2019等着我们。
可怕的是这些“扑街”片的制作方竟还在指责观众对于国产视效大片包容太少,殊不知自己这种过度依赖特效技术的浅薄才是真正的可笑。
但是话说回来,无论是观众的口味促使了电影的畸变,还是电影的投机导致了观众的浮躁,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局面。
我并非轻视特效,21世纪的高质量影片,几乎无一例外的有着高质量特效的支撑,但归根结底,特效支撑着的是一个严谨的逻辑架构、一个经得起推敲的关系脉络,一个宏大有序的世界观、一个发人深省的思想,是众多元素共同组成了经典,而不是仅靠特效一己之力,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回到最初,我们将电影分为“商业”和“艺术”,“艺术电影”就一定是好的,“商业电影”就一定是不好的吗?
未必,而且放在今天的环境中,没人能客观的解释好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只能说:观众爱看的,就是好电影。
要爽的话并不难,只要让风火雷电加倍再加倍,无论多蠢的剧情都能够让观众感觉值回票价。
所以我们就这样,又一次输给了无聊的欲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