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永普诗歌赏析——“城市”和“家园”主题的双重变奏

李永普诗歌赏析——“城市”和“家园”主题的双重变奏

作者: 勇行天下 | 来源:发表于2017-11-06 10:29 被阅读25次

    李永普诗歌赏析——“城市”和“家园”主题的双重变奏

    在当代,“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或者说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被视为一种“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认定它“将把我们推向一个全新的社会”。

    李永普的诗歌创作实践,契合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时代趋势;“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正是李永普诗歌审美意蕴、审美内涵着意捕捉、显现的日常生活之美——各个城市之间辗转流徙之生活颠簸、回归“家园”抢种抢收、春种秋收之生活劳碌忧思愁苦,文化寄寓与生存现状的残酷艰辛,通过诗篇的字里行间曲径通幽深刻传神地展现出来。

    学者金元浦认为,“日常生活”起源于80年代以来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或者说“日常生活”是一个新的发现。在我们看来“日常生活的美”表现着某一类人具有时代意义的心理特征。

    李永普诗篇中的“日常生活之美”就表现着某一类人具有的时代意义之心理特征。概况地讲,李永普的诗歌可以切分为两大块,一块是表现“城市”流徙的打工生活经验,一块是呈现“乡村”家园故土的熟稔淳朴之风以及劳作的玄思玄想。这两大类题材,符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评判标准,既矛盾又统一融合于李永普诗歌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实践中。

    从《家园散记之三》到《家园散记之一百零六》,可以从五个层面来细分、细化:第一,对卑微命运的哀叹,代表诗作有《黄昏》、《原野》等;第二,对逝去亲情的怀念,代表诗作有《在这块地头走了停停了走》、《倾听彼此被风吹动的喧哗》、《雨还在下》等等;第三,对不公平命运的抗争,代表作品有《麻雀与信号塔》《在水里一个负重的人不是最低》;第四,对世俗黑暗的抨击与揭露,代表作品有《七夕是谁的》《在故乡寻找故乡》;第五,生命与泥土的转化,代表作品有:《想要的颜色》、《下不下雨都一样横陈的天空下》;最后一类作品,对乡土情结的“家园复合体”的多维描绘《夜色苍茫》、《光亮》等。

    中国诗歌的艺术性创新,在大批现当代著名诗人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传统,蔚然成风,形成汹涌澎拜的浪潮,“湖畔诗人”、“新月派”、“七月派”、“九叶派”、“朦胧诗派”、“后朦胧诗派”、“新诗潮”等各种诗派各种诗潮竞相出现,丰富了中国现代新诗的百花园。

    李永普的家园系列诗歌,既立足新诗发展现状,又潜移默化明显受到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滋养。表现乡村“家园”故土的诗作,暂举一例,我们来看《洋槐花季》:“洋槐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开了清冷惨淡之态/较之电视报纸微信博客空间一夜疯传的/市场前沿作秀的牡丹月季无疑一个时代边角废料/但它在偏远乡村依旧以花信子的角色于春夏之交/诚实着泥土的诚实坚守着泥土的坚守/信仰着泥土的信仰尽管近些年村里很多洋槐树/不知缘由死掉了硕果仅存的几棵重整旗鼓/把雪亮的花季把顺延农历农时的良知良心呈现出来/声声慢的花树布衣素面的花枝用洁白与芬芳/打动天空和鸟音用阳光碎影月光碎片穿起谷雨雨滴/滴注的缝隙和漂浮的白云飞翔的白鸽一起/扶住小河泛上来的蛙鸣让村庄在季节方向上/与地平线涌来的麦浪麦香步调一致该凋谢之时/花瓣败落的方向不仅仅是春日败落的方向/尸骸之上另一个季节逆势而起举起另一种枝头/另一种花朵粉红粉红呵呵楝花开割大麦/”

    有着这样浓墨重彩的如椽之笔,看似就是生活的实录,其实不然,“洋槐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清冷和主流媒体电视报纸以及自媒体的微信微博宣传牡丹、月季节的热闹,形成了鲜明地对比,即便如此,“偏远乡村依旧以花信子的角色于春夏之交/诚实着泥土的诚实坚守着泥土的坚守/信仰着泥土的信仰 ”。接下来,一幅绝美的清明上河图精彩上演了:“硕果仅存的几棵重整旗鼓/把雪亮的花季把顺延农历农时的良知良心呈现出来/声声慢的花树布衣素面的花枝用洁白与芬芳/打动天空和鸟音用阳光碎影月光碎片穿起谷雨雨滴/滴注的缝隙和漂浮的白云飞翔的白鸽一起/扶住小河泛上来的蛙鸣让村庄在季节方向上/与地平线涌来的麦浪麦香步调一致”最后是“楝花开割大麦”,俨然就是一曲壮美无比的乡村奏鸣曲,撬动数亿劳动群体对耕作体验和感受的强烈共鸣与震撼。

    展现城市流徙打工经历的诗篇更是撼人心动,相当地惊心动魄。这类内容分两方面,一方面,是民工笔记,譬如《老郑》、《叛徒》、《致蚂蚁兄弟》等。另一方面,是与大师道白,例如《与李清照》、《夜读东坡》、《与陶潜》,通过古典变奏映射民工生活。随手采撷几个诗例:

    《中国我把一件东西弄丢了》:“中国我把一件东西弄丢了/这东西不同于梁小斌的钥匙/丢了换一把换了不行/干脆把锁换掉或把门换掉/金钱时代小命不值钱小钱很难挣/不想丢小命就得为小钱拼命/我从乡间来到盛夏工地上/酷暑难当热汗淋漓的每一天都叫一天/脚手架作业面都由工长监工/现场轮番看管一分一秒丑媳妇/熬成记工薄上功德圆满的婆/必经十二小时厚颜无耻的苟延残喘/收工了不管华灯朝哪个方向七彩下去/啃个把馒头喝几口面汤一头扎进地铺/睡向累得要死的死死大睡/汗味臭气熏天天知道蚊虫千叮万咬地知道/直到凌晨四点二十被吆喝而起/新的一天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而是前一天机械重复后一天老模老样/在混凝土砖块疯长的楼层/到饭窝连工棚三点一面的区间/谁还记得草尖露柳梢月/弯弯的小河绿荫的村庄/如果有人在工地之外的电视画面/硬要提庄周蝴蝶我只能说/中国我把一件东西弄丢了/”

    细节决定成败,诗歌尤其如此,没有细节,就没有诗歌艺术的张力和弹力。“在混凝土砖块疯长的楼层/到饭窝连工棚三点一面的区间/谁还记得草尖露柳梢月/弯弯的小河绿荫的村庄/如果有人在工地之外的电视画面/硬要提庄周蝴蝶我只能说/中国我把一件东西弄丢了/”,没有这些细节,诗的苍白无力可想而知。

    《老郑》诗中反映的“宿命”其实是对生命命运的深刻反思:再也找不到的老郑/逆着砖头砸下来的方向/飘向大得什么也没有的高空/他蜕下来的空壳——/运往火葬场的尸体/和尸体上没擦净的血迹/成为它和他的交接仪式/抵达最后的尘埃——骨灰/昨天的老郑还没失踪/工地上他曾和我一起站在脚手架上/俯视过一个走过围墙外的少女/一个让花朵逊色三分的天使/他说世上令人倾心的红颜/会使相逢不相识的男人薄命

    《坚守》:脚手架上架些年头了/伤心委屈小菜一碟当羞辱责难/足以赚取男子汉泪水之时/真想一脚踢开狗日老板和他妈的工地/骑上火车这只鹤得驾爷去了/

    法国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一种重复性的、数量化的日常物质生活过程。受列斐伏尔影响的狄波特认为,景观时间,与农业社会的循环时间相比,这是一种伪循环时间。现代社会,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的对立成为常态,所以日常生活是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构成了现代性的无意识层面。“日常生活与现代性,一个挤压和隐瞒着另一个,相互泄露和相互遮蔽。日常生活……与现代性相互回应……日常性和现代性相互指涉、相互遮蔽、相互提供着合法性并相互补充。

    《一个建筑民工的笔记》苦就苦我们这些移植的乡土在新版茅屋秋风所破歌里/酬唱大秋雨夜的凄惨/一天的劳作够辛苦了/轮到该好好睡上一觉的时候/天公作恶坐卧无地/只好抖抖瑟瑟站在地上度过长夜/

    《大地上,我们只活一次》不必为诱惑去做奢侈冒险/打肿脸充胖子伤害的是自己/为杏花疏影的柴扉民俗里吱呀/为炊烟的白色乡音流光中可亲/将微薄打回山村信用卡上吧/用血汗回馈白发溪流长长的乳养/搀扶嗷嗷待哺的太阳迈向新美/这是青草泥土背井离乡的初衷啊/不识喧嚣真面目只缘身在繁华中/我们不必为之后悔/因为在大地上我们只活一次/

    《出类拔萃的人》少小不努力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同他们一样卖苦力/几位工友听到后在工地一传十/十传百宣扬开大家都说老人说得好/好就好在作为被指认的典型/我们成了出类拔萃的人/

    《名字》:回到工棚我在地铺上沉沉酣睡/我的名字依然醒着/它伸出潜藏至深的长长手臂/将万水千山背后的小村揽进梦境/

    听着熟悉的乡音轻轻呼唤我/原来的名字就沿着炊烟高度袅袅上升/并来到我身边这名字/仿佛一股见过亲人的热流/铁青生硬冰冷里温暖我/

    李永普诗歌日常生活和现代性的相互补充、指涉,使其诗歌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值得关注与研究。

    附录参考文献:

    《美学之思》 作者:曾繁仁山东大学出版社

    《艺术论》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译者:刘岩等 中国人民出版社

    《列斐伏尔与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作者:仰海峰

    《别了,蛋糕上的酥皮——寻找当下审美性、文学性变革问题的答案》作者:金元浦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文化研究》的编者

    张勇,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南阳市新野县,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文学评论者。多年高中教师经历、房地产开发企业、医院、媒体工作经验,现从事企业文化策划、宣传、企业内刊、自媒体矩阵布局,作品多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科技创业月刊》、《商情》、《昌吉学院学报》、《香港文艺报》、《安徽文学》、《东莞日报·打工文学》、《宁夏大学校报》、《普州文学》、《六盘山》、《永平回族》、《山东商报》、《新华书目报》、《贵阳晚报》、《中华读书报》、《半岛都市报》等刊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永普诗歌赏析——“城市”和“家园”主题的双重变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gk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