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车马慢,时隔一月几月才能收到家信,甚至收不到,但国藩只要有机会就会给家里写信,大多是家长里短的琐事和对弟弟们的引导。长兄如父,国藩真真切切做到了。
我还记得有一封信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纸短情长,文字表达不了情感的十分之一。希望听到最近一切都好的消息。其余待我下次写信再说。
哥哥国藩亲笔。
真是很喜欢这样的哥哥。
以下是家书的一些摘录:
1. 能不能够谋到食,穷愁和亨通都是由老天做主,给还是不给也是由他人做主;只有专业精通还是不精通,是由我们自己做主。
农夫若果真努力耕种,虽然也会遇上饥荒,但一定有大丰收;商人若果真努力积藏货物,虽然也会遇见滞销积压,但一定会有货物畅销生意亨通的时候;读书人若果真能精通学业,那怎见得他始终不会有科名呢?就算他最终得不到科名,又怎见得没有其他谋食的途径呢?
因此说只怕专业不精啊。要想专业精通,没有别的办法,只是要专一罢了。我挖了许多井却没有泉水可喝,就是不专造成的后果。
2.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问永无止境,不敢以一已之见而自满自足。像《庄子》书中所说的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缺乏见识的。有恒心,就决没有做不成的事。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3. 如果仔细读过《论语》“贤贤易色”一章书,就知道绝大的学问,就在家庭日用之中。在“孝悌”二字上尽了一分力,便是一分学;尽了十分力,便是十分学。
现在的人读书,都是为了科名,对于孝悌、伦常这样的大道,反觉与读书毫不相干。殊不知,如果真的事事都能做到,那么就是笔下写不出来,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事事都不能做到,并且有亏于伦常纲纪这些大义,就算文章说得再好,也只能算得一个名教中的罪人。
4. “为人子的,如果让父母看到我一个人好些,觉得其他兄弟都不如我,这便是不孝;如果让族人、乡党称赞我一个人好些,觉得其他兄弟都不如我,这便是不悌。”
让父母心里对弟兄几个有好坏之分,让族人、乡党的舆论对弟兄几个有好坏之分,想必这人平日里便有讨好的念头,在暗地里用心机和诡计,使自己得好名声,而使他的弟兄得坏名声。以后弟兄之间的嫌疑和摩擦,必定从这里滋生。
但愿我们兄弟五个,每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彼此之间互相原谅。兄长因弟弟得坏名声而忧虑,弟弟因兄长得好名声而快乐。如果弟兄们每个人都能这样想,哪怕是一万年、亿年,彼此之间也不会有丝毫的嫌隙。
5. 六弟和九弟的岳家,都是寡妇孤儿,饥饿憔悴而束手无策,我家不救济他们,那谁来救济呢?我家少八两银子未必就受债主逼迫;他们有了八两银子,则全家如沐春风。贤弟试着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便知道这好比是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啊!
6. 凡是和人接触周旋,如果不能以诚相待,那就不能打动人家;但如果仅仅只有诚意,而没有面子上的客套来表现,那么诚意也无从表达。这就是《礼记》里所说的“没有文饰,行不通”。我生平不讲究文饰客套,到处行不通,近来大彻大悟,明白自己以前的过失。
7. 天地之间,只有谦虚謹慎才是谋求幸福之路。一骄傲,就会自满;一自满,就会跌倒。凡是动口或者动笔,讨厌人家俗气,嫌弃人家粗鄙,议论人家短处,揭露人家隐私的,都是骄傲。且不说所指所议未必恰当,就是一一恰当,也是天道所不许可的。
贤弟你若想戒除子弟们的骄傲习气,先要将自己喜欢议论别人短处、揭露别人隐私的坏毛病痛加改正,然后才能让晚辈警醒并改正。要想去掉“骄”字,以不轻易否定和讥笑别人为第一要义。要想去掉“惰”字,以不晚起为第一要义。
抛开为人处事做学问的道理,《曾国藩家书》对现代人最大的启发还应该包括:
要抓紧一切时间与机会、真诚而又热情的与家人交流。尽管纸短情长,文字表达不了全部的感情,但至少可以传递那一份想念和牵挂,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多一分安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