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参加婚礼,大家谈到过年的时候,许多人都在发出感慨:“最近几年,年味儿变淡了。”
过年,人们不再像以往那样兴高采烈。年前,大家翘首期待;年后,回忆起来余味无穷。
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传统节日,国人心中至高无上的欢乐气氛,现在怎么说变就变了呢?
很多人说:“这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比较丰富,平日里吃穿用各个方面与过年时相差无几,在人们的心中,过年与平日的生活反差不强烈,因此年味变淡了。”
这种说法的确有道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所说,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再停留在最基本的解决温饱这一层面上。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有其他原因渗透在其中。
第一:人口数量的减少。
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丁克一族、失独家庭……社会竞争力的加剧,一部分家庭人员的心里负担加重等诸多原因形成的合力,导致了人口在减少。
从国家的角度讲,少年强则中国强;从家庭的角度讲,少年强则家庭强。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每一个活跃的细胞才能构成强健的身体。
儿童和青少年是制造欢乐气氛的主力军!
从各省的人口统计数字以及各学校的学生人数的统计数字来看,每一年的青少年以及儿童数量呈递减趋势。
再从另一个侧面看,各个城市的公交车上,动辄提示声音为:老年卡,优惠卡。除了学生上学和放学时间之外,车上几乎70%的都是这种卡。公园里、风景区也大抵如此。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不是年味变淡了,而是心存年味儿的人变老了。
第二:年轻人的心理重心发生了转移。
三十多年前,每一个家庭的儿女,他们的衣服裤子都需要母亲亲自动手量体裁衣。
最早是一针一线的纯手工制作,一件衣服从买布、裁剪、手工缝制到成品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就在这一针一线的行进之中,彰显着深深的母爱!
由于当时物资匮乏,有时候做成的新衣服只能在出门时穿上,其余时间放在衣柜里,留着过年时再穿。
那个时代的少年,对过年充满了期待。
据年长者讲述:“在上述年代之前,只有在过年时才能按人头发放大米和白面以及豆油。在过年这几天,孩子们互相打听买了多少鞭炮,家里给了多少压岁钱,吃了多少鱼肉……”当时的年味儿,那叫一个浓!
如今的孩子们与以往的表现大相径庭,穿的到商场或市场直接购买,或者从网上直接下单。
吃的有时去饭店,有时叫外卖,时间充足的话才在家里吃。长此以往,脑海中便形成了这样的意识:“有需要就说,他们肯定随叫随到。”
由于没见到父母的辛苦付出过程,并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单一的追求结果,而父母也没有要求孩子们平时吃啥穿啥,过年时与平时会有哪些变化,最后导致年味变淡。
第三:春节联欢晚会的变化。
几十年形成的习惯,最喜欢看的节目就是小品,它包含着寓意,寓教于乐。有时一个脑筋急转弯,让人捧腹大笑不止。
真正出众的小品,过去了多少年,回头再看多少遍,每次都会产生共鸣。这就像电视剧《西游记》一样,三十五年前搬上荧屏,现在看上去依然吸引观众。可谓百看不厌!
现在的春晚,从收视率角度看,照比原来的吸引力有了些许变化。可能是由于网络的发达完善,人们的习惯逐步的从电视走向了网络。
网络上的几个视频平台都吸粉无数。
试想: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各自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彼此之间很少有交流和互动,这就是现实版的春节上网。
以往看电视时,全家人只看同一个节目。彼此之间有交流和沟通,有同感和共鸣。有时为了看节目而抢频道。现在这些行为都没有了,年味儿能不变淡吗?
第四:人口老龄化。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年轻人数量的减少,春节期间缺少青春和活力,结果导致年味变淡。
变淡的年味儿啊,什么时候能够再次浓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