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说事拉理
两代人的"悲剧"

两代人的"悲剧"

作者: 魅力春天 | 来源:发表于2018-02-05 00:15 被阅读19次

    2018年2月3日

    最近看了北大留美硕士王猛(化名)控诉父母的"控制与伤害"的万言信以及相关文章后,对我刺疼很大,因为在王猛父母和王猛身上,我看到了我和儿子的曾经的身影,只是我没有王猛父母的执着和毅力,我儿子也没有王猛学业那么优秀,所以走着走着我们就放弃这条路而另辟蹊径了。但我们曾走的路方向大体是一致的。

    只是王猛父母把这一条路一直走到极致,获得巨大的教育成功。可悲的是什么事都物极必反,当年的成功教育背后却存在着巨大黑洞,只是当事人并不知道。随着孩子离开父母的进去新的环境,才逐渐显露出以往过度应试教育,忽略人格的培养带来的严重后果。

    那就是12年春节都不回家,还拉黑了父母,与父母实行"三不政策",即"不回家,不见面,不交流"。听听都毛骨悚然,吓出一身冷汗啊!这就是父母毕生精力,倾其所有培养出来的"精英学子"吗?

    两代人的"悲剧"父母父母be不他

    为了便于大家阅读我把图片文字整理如下:这篇文章约一万五千字,跨度三十年。梗概如下:作者在原生家庭中受到情感忽视, 被学校当作出成绩的工具,考上北大后,家人喋喋不休,导致暑假出事,读研期间矛盾再次爆发,作者选择与家人决裂。目前作者正在重新尝试实现自己的 价值 。

    这篇文章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篇面面俱到的回忆录或者严谨的诊断报告,不过 我希望给现在的年轻父母们一些参考,说明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另一方面,我 想知道的是,自己在伤害已经发生之后可以做什么,来帮助自己完成两件最重 的事情:就业(包括深造)和建立亲密关系 大家谈论这篇文章时,可以叫我笔名:秋岸。

    *文中全部当事人名,部分单位名、地名为化名*

    一、起源 我是80后,男性,来自小城清阳(化名),在一个驻当地的上级直属事业 单位成长。父母都是体制内昔通人,文化程度在同龄人里较高。 我最早经历的、但很晚才意识到的危机之一是,我家人尤其是我母亲并没有完全接纳我。她以前多次陶醉地给我讲我两三岁时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并给我看过 一张我的裙装照片。大约我上学前班时,我母亲当着我的面对着她想像中的女儿“芽芽” 说话(我是独生子)(这也不算啥事,说明不了啥问题)

    事后来看,我认为我母亲并非完全不能接纳我的生理性别,更不是一定要二 胎,而是不能接纳男孩子的刚强、自主等气质。有一事可为佐证:小学时我反复 受到欺凌,我母亲叫我“去给老师讲,而且要哭着讲” 。(这也不是啥问题,小题大做)

    这些事情并没有影响我记事以后的性别意识和取向,但这种拒绝接纳孩子现状的偏执和以自身意志肆意操控孩子的欲望,却在后面的几乎每一件事中以不同 形式重演(帽子有点大)。我读研时咨询的心理咨询师也认为此事反映我的原生家庭有重大缺陷(心理医生也听你一面之词,才顺着你说,把全部责任推给你父母) 。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五岁半被送进单位自办的小学。我母亲 一直倾向把我关在家里,喜欢包办事情(这只是担心你在外边不安全,过度负责而已)。做的太过分时甚至与我父亲多次争吵,虽然清扬不冷,但和很多家长一样,我母亲喜欢让我多穿,而且喜欢按自己的审美让我穿衣服(这也说明不了什么,母亲都怕孩子冻着)。一年级和二年级初 班级文艺表演, 班主任让大家穿及膝短裤来,而我母亲不由分说让我穿长裤, 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也不准许(其实妈妈还是怕你冻着,只是有点过分)。结果班主任看见我穿长裤到场很不满。

    从以上文字看,我认为父母虽有关心过度等问题,但犯这样错误的家长比比皆是,可以说这些是家长犯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本不算太奇葩的行为。不能成为他怨恨父母的理由。之所以出现当前的结果,主要原因还是王猛自身性格的问题,其次菜是父母教育方法不当。

    当然网友评论中,有骂儿子白眼狼的,有指责父母过度包办控制的。真是五花八门什么观点都有。坦白的说出现这件事是两败俱伤,没有赢家。

    先分析他父母的问题。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目标单一,且过于自信。他们的优点是肯付出、负责任,缺点是用力过猛。导致孩子成了毫无主见的"提线木偶"。除了学习是强项,其它都是弱项。违背了"木桶理论",长板不管多长,短板才决定桶的盛水多少。一旦步入社会,由于短板过短,这个桶稀淌花漏,撑不了多少水,于是孩子就有严重的挫败感,从人人羡慕的小地方的高考状元,成为无法融入更高平台的(至少他自己感觉)无名之辈。

    他的父母最大的失误是忽视了接人待物,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只一味追求着学习成绩上提升,固执地认为考上名校就是教育的终极成功。如果这对夫妻能有两个孩子的话,而另一个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又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王猛指控父母教育有问题的说法就会不攻自灭了。

    我儿子小时候我也是有点过度保护的倾向,小学时也不让他一个人下楼玩,每次玩我都在旁边看着,就怕别的小孩欺负他(他身体比较弱小)。现在想想小孩们一起玩耍,之间闹些小纠纷,小矛盾,正是孩子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初场景。如果家长有意控制了矛盾的发生,孩子就得不到这方面的体验和成长,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人际关系的"低能儿"。等后果出来,弥补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

    当然人和人性格不同,同样是一种教育方式,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母生九子,九子个不同”。因为有的人天生乐观,而有的人天生悲观;有的人天生就要求独立,有的人觉得被人管着挺好;有的人天生敏感,有的人开朗大度。所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直我们推崇的教育原则。如果王猛是外向开朗的孩子,家长的过分做法根本就不是啥事。可惜王猛本身性格内向,懦弱,胆小怕事,过度保护就更加使他走向孤僻,害怕,畏惧与人交流。

    想想我父亲年轻时身上就有"社交恐惧症"。记得当年我爸在单位偶尔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爸爸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不偷懒耍滑),爸爸再生气也没有勇气找领导面对面地谈自己的想法,对矛盾、问题采取回避、躲避的态度,不敢直面。然后他就想写信表达意见,可是我爸文化水平有限,文字阐述能力又差,信写一半就得重新开始,最后写了n多篇草稿,信也没写成,当然也没送出去。

    王猛的致命弱点也是沟通能力差,即使和父母沟通他也不打电话、不发微信,只发邮件。说明他害怕正面与人对话,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即使是家人他都不想(敢给陌生人打电话,进行沟通,必须有强大的内心)。多亏他爸是文化人,一般老人还不会收发电子邮件。

    王蒙这么多年在外面求学,没有了父母的保护,独立面对一切的他一定受到了诸多挫折,由于他性格软弱,他不敢与别人争辩、抗衡(那是需要勇气的),也不愿承认自身的能力的欠缺(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所以他只好调转枪口向最疼爱甚至是溺爱他对父母“开炮”,在自己父母身上找原因。因为向亲人发泄负面情绪代价最小,也最安全。怼恁别人他即没那胆量,更没那能力。就像我的爸爸似乎 一辈子只和自己家里过不去, 在外边即使受了天大委屈,也不敢跟任何人发生任何冲突(现在老了和外人也敢点了,他知道年龄是他的护身符,别人不敢怎么他)。

    我给这样人 出一个“偏方”,就是一定要生活在比他能力稍微低一点的群体中,即使他情商不高,由于他智商超群, 大家也能够恭敬他,尊敬他。他不能和能力水平在同等线上(或高出)的人群中生活,因为他的情商不够, 智商又和别人一样,就没人再包容他的问题。他在这样的群体里他没有任何优势,会使他更加自卑,最后走向崩溃。

    但不幸的是 这样的人往往还心高气傲,让他和不如他的人一起工作生活 他还觉得委屈,通常不接受。试想如果当年王蒙 没有考上北大,而是退其求其次去读当地一所 985大学(他在哪里成绩是最高的),周围的人继续崇拜他(像他在当地读高中一样)他的心理疾病就会好一大半。还有我的爸爸,如果当年我的姥姥家比我奶奶家还穷,我妈也不如我爸,我爸的心里也能比现在健康。可是恰恰相反,这种人自视清高,比他差的人,他还看不上。比他好的人还“瞧不起他”。性格的悲剧就此发生、上演。最受折磨与摧残的人除了他本人,还有他的家人。

    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两代人的"悲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jy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