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过于看重孩子的数学成绩,而大大忽略了孩子的数学能力,甚至数学能力代表和意味着什么,也可能并不知道。
数学学习中,成绩优异者非常多,不过他们的数学能力可能会差异很大。我们可以根据学习方式与数学能力的异同,将高分孩子达到的高度划分出五个档次(第一档最强)。
第一档:有探究精神与能力
在遇到陌生问题时,能够坚持长久有效的探索思考,并且能探究与解决许多从未学过或从未见过的数学问题。如此,便达到了第一档。数学这门学科,学的好坏、学的深度、学的高度,不在于会做题目多少、做题速度快慢、考试成绩高低,而在于如何面对陌生问题、能解决多少陌生问题。
语文英语,没听过没学过的汉字、单词,肯定是不会读、不会写的;物理化学,没学过的各种定律各种元素,完全是想不出来的。但是数学不一样,它就是一个很多很多你没学过的问题,都能靠自己的探索思考来解决的学科。没学过列竖式,也可以有各种办法解决计算的问题;没学过移项变号,也可以有各种办法解决方程的问题;没学过假设法,也可以有各种办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等等等等。
没有达到这一档的孩子,恐怕未来是难以胜任有关科学研究、研发、创新相关的工作的。纵使做题再厉害、成绩再优异、学习再高效,也不算是学数学学的好了。由于我国没有培养此类孩子的土壤,所以这些孩子大多数为自学成才,而且少之又少。所以国内的科研、创新、想象力比不上欧美,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档:有质疑精神与能力
在自己懂之前,不轻信老师或书本的讲解,并能准确判断出一些老师在讲解中的推理错误。对判断、推理、论证有自己的正确的认知,这样就算达到了第二档。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今年小明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由于年龄都在增长,所以明年还是5倍的关系”;“因为58比56大2、38比36大2,所以58×36=56×38”;虽然是很低级的错误,但是太多孩子第一次听到都不会有质疑。
再举几个稍难的例子:“已知所有a都是b,而c不是a,所以c不是b”,“已知所有a都是b,并且c是b,所以c是a”,“已知a对就能推出b对,现在知道b错了,所以a也错了”,“已知只有a对,b才可能对,现在知道a对了,所以b也对了”,“已知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现在发现b成立了,所以a也成立。”这些推理,把a、b、c换成一些已知条件或概念,在数学中就都不罕见。但上面5个推理里面,只有1个是对的推理。能够对这些推理进行质疑、分析、判断的孩子,才真的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
(如果是小学生,则把字母换成具体的词语或已知条件,比如第一句,可以改为:“已知所有的巧克力是食物,石头不是巧克力,所以石头不是食物”等)
我们总说学数学锻炼逻辑思维,如果说这样的问题判断不出来,基本可以断定,孩子的逻辑思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培养、锻炼和提升。
没有达到这一档的孩子,是不能说“学数学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的,哪怕他成绩非常高、做题非常厉害、学得非常轻松。数学能力不只有逻辑思维,但逻辑思维确实非常重要。
只是由于我们的教育,往往孩子过于听话、对老师的讲解过于信任、加上对逻辑尤其是形式逻辑学过于忽视,导致孩子很难有自己的判断、很难有对推理的正确的认知、甚至连质疑的勇气一并没有了。因此,这一档的孩子也非常非常少。
第三档:能理解与一会百会
无论是知识、定理、还是方法、公式,都能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是对的。学了简单的,深刻理解后,会做更难的,一会百会、一通百通。这样的孩子就达到了第三档。
虽然这一档的孩子,会有依赖老师或书本的现象,但是每类题目,他们只需要深刻的理解一道题就够了,因为数学题目,万变不离其宗。深度理解、知道为什么之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以独立思考进行解决。一会百会并不夸张,因为太多问题的道理都是类似的。
没达到这一档的孩子,纵使成绩再好,也不能说他数学能力好。即使他考试成绩再高、学习效率再高,他的数学学习也并没有建立在数学能力的基础上,是靠非数学能力取得的。
因为我们的数学教育,对“为什么”这件事情过于忽视,大多数孩子解出题目时,并不知道为什么,所以此类孩子没有很多。
前三档孩子,取得的考试成绩未必比后两面档高,但是数学能力是远超后两面档的。他们学数学是完全不依赖记忆的。
有很简单的判断标准,看是否属于前三档,第一个是看孩子学数学是否需要复习,需要复习的情况下,才能取得好成绩,一定属于后两面档;第二个是看看遇到不会的问题时,是否说我忘了,如果常说我忘了,也不属于前三档。
第四档:能模仿与举一反三
学会一种方法或公式后,能够应用到同类的题目中,可以判断题目类型、可以举一反三。但很少关注为什么,在不了解为什么的情况下完成解题,如此,算达到了第四档。
因为国内的数学学习,以考试为评价标准;而考试内容,又都是孩子学过的类型题;而每一种类型题,又都有相应解决的办法。
而为了让孩子们有很好的成绩,我们的数学教育大多以各专题、各类型题为划分,一一讲解解题方法、公式技巧。所以,这样的教育环境,造就了一大批数学能力其实很堪忧,但给人感觉数学实力却很强的孩子。
这一档里,很多孩子反应速度快、学习效率高、能举一反三、记忆力不俗。但是如果仔细深究一下,就能发现他们的问题。当他们用学过的办法来解题时,问他们一下:“为什么这个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原因是什么?”
如果他们不知道原因,就意味着,他们真的没有用数学能力来解决问题,就是在用模仿能力与记忆能力考取的高分。这一档的孩子人数,远超前三档。这是国内数学教育的定位与目标造就的。如果这一档也没达到,可以说,哪怕成绩再高,学数学的意义除了应试外,也真的很小了。
第五档: 凭记忆能力
完全没有思考,仅凭借出色的记忆能力,就能解决曾遇到过的完全一样、或非常类似的题目,因此而考取高分的孩子,就属于第五档了。因为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题目,甚至许多题目都是可以反复接触、反复练习的。而考试题目,绝大多数都有机会在平时接触到非常类似的题目,甚至不少就是原题。这个就给一些从未走进过数学的孩子,带来了考高分的良机。事实上,有大量的孩子也确实,仅仅用了较强的记忆能力,通过做各种不同的题目、与合理的复习,就实现了高分。这档孩子真的不具备任何数学能力,在数学中也不会进行任何思考。因为数学对他们而言,跟背英语单词、语文课文也没什么不同。学数学对他们来说,除了能考高分外,真的什么用也没有了。不过事实上,在考高分的孩子中,这档孩子也非常多,甚至有可能比第四档的孩子还多。因为题目判断能力、举一反三能力,并非很多孩子能够具备;而记忆力,是每个孩子都具备的,只不过能力差别比较大而已。
数学能力与数学成绩是两回事,我们不能仅用数学成绩来评判孩子的数学能力。能否坚持思考、能否独立解决陌生问题、能否学易会难、能否一会百会;是否知道为什么、是否不用多做题、是否不用复习、是否可以自学等等,才是判断数学能力的更主要的因素。
在数学学习中,用什么方式来学,永远比数学最后考多少分重要。如果一直坚持思考,哪怕最后成绩堪忧,也比第五档的孩子,学数学有意义的多。
在我们“健康数学”,一切的课程研发、教学设计,都为孩子能走上前三档的数学学习而努力。
针对数学学习不同档的孩子,这里给一些我们的建议:
1、有机会走前三档的实力或机会,就一定不要走后两档的路;
2、没有达到第一档的实力,哪怕成绩再好,不建议做科学创新、研发工作,因为对探索能力的要求太高;
3、没有达到前三档的实力,哪怕成绩再好,不建议大学学习数学专业,因为数学能力并没有很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