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有一个点击过百万的视频,讲的是“父母说过的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三句话”,其中一句就是“为什么同学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啊?” 被同学欺负,明明心里已经很难过了,觉得父母是自己唯一的坚强后盾,本想得到安慰,却被迫接受一次“灵魂拷问”。
不问对错就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以后在学校再受到委屈,也就不会再跟父母说了。一个不喜欢跟父母沟通的孩子,出现叛逆或者心理问题的概率要比那些能够把爸妈当成朋友相处的更高。
成长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哪怕身边总有人陪伴,却极少有人走近你的内心。与众不同会被看成是叛逆,不合群被看成是另类,明明双商正常,却要因为成绩没有达到一些人的心理预期被看成是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爱莎就是这样的,不过很幸运的是,她有一个“超级英雄”外婆,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能站在她这一边,无条件地支持她,安慰鼓励她。
爱莎是弗雷德里克·巴克曼小说《外婆的道歉信》中的人物,这本火遍欧美,10个月内全球销量突破150万册的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只有7岁的爱莎和她77岁的外婆之间疯狂无厘头又特别温暖有爱的故事:
爱莎早慧,比同龄人要成熟,在学校她没有朋友,外婆是她唯一的朋友。
外婆曾经是个有着非常高的职业操守的医生,不但救人命,还能医人心。但在退休后,画风突变。变得古怪且顽劣,却又善良且宠溺。外婆喜欢给爱莎讲一个关于不眠大陆的童话,那里有很多神奇的生物,爱莎被封为骑士。
没多久,外婆患癌病逝,并留给爱莎一个任务:将她写的道歉信一一送给她的邻居们。在这个过程中,爱莎发现外婆讲的童话中的人物在她的邻居中都能找到原型。也进而发现了邻居们与外婆牵扯不断的温馨情意。
每一封信都是打开对方心扉的一扇大门,了解的越多,爱莎也对于爱、原谅和守护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慢慢的,爱莎也开始与周围的世界融合,接纳被人,勇敢地开启新的生活。
外婆虽然已经永远地离开,但她教育爱莎的方法却值得很多为人父母者借鉴和学习。
01
真正的了解孩子,从与她做朋友开始
因为爱莎“另类”,同学都欺负她,经常莫名其妙地就遭受她们的殴打。爱莎父母离异,双方都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外婆是她唯一的朋友,她会给爱莎讲故事,会用行动来逗她开心。
有一次爱莎被三个高年级的女同学扯坏了围巾,为了让爱莎忘记这件白天在学校里发生的不愉快的事,她带上爱莎爬围墙去看动物园看猴子。没成想,被警察抓了个正着。
待在警察局里的时候,外婆用她俩才知道的秘密语言告诉爱莎:总有一天,我们要把你学校的那些废物带去密阿玛斯,把她们扔去喂狮子。有如此霸气的外婆撑腰,心灵就在瞬间得到了安慰。
当然了,既然是朋友,那肯定就会有共同的秘密。比如说围巾明明是被他人扯烂的,为了不让妈妈担心,她俩统一口径是为了阻止外婆爬围墙时扯坏的。最重要的是,外婆会给她讲妈妈都不知道的关于不眠大陆的童话。
因为被外婆坚定的选择和偏爱,有这段坚固的“友谊”滋润,爱莎跟外婆在一起时如此欢乐自由。尤其视爱莎所有的“敌人”均为敌人,无条件站在她这边,这种人你无法不去爱,也无法拒绝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大让自己变成可爱之人。
02
不合群没有错,错的是那个要你努力合群的人
在学校,校长对爱莎的评价是:要“正常些”才能“融入其他的小朋友”。似乎早慧、老成是一种很蠢或者很烦人的现象。一般被别人这么评价,做父母的会付之尴尬一笑,似乎是自己做错了事。
但是外婆告诉她:因为最优秀的人总是与众不同的,看看那些超级英雄。毕竟,如果超能力人人都有,就没有什么好稀奇了。请注意,外婆用的是有超能力的超级英雄,而不是有名的科学家思想家来举例,至少这句话更符合爱莎的认知,有能认同感,也更愿意相信与众不同并不可耻,坚信与众不同的人都是有着超能力的人。
自信会赋予人们一种无形的魅力,至少爱莎的妈妈被这种魅力感染并征服了。当爱莎再一次被叫到校长办公室的时候,校长那时候在“教育”另外一个男孩子,他告诉男孩子的妈妈要让他儿子“必须努力合群”的时候,爱莎的妈妈抢先男孩妈妈一步把地球仪扔在了校长的脸上。
当一个学校以是否合群来评判一个学生而忽视了背后个体的差异的时候,忽视了那些孩子因为想要努力合群承受的压力和孤独,这种教育本身就是违背孩子自然健康发展的规律,不要也罢,毕竟合心比合群更重要。
03
要情商更要怒商,不要被人当成软柿子捏
当家长被老师请来办公室,解决孩子问题的时候,一般是以家长道歉为开场白。
爱莎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在课堂上,爱莎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圣诞假期作业,扮演成英雄的样子,爱莎选择了“蜘蛛侠”,她后面的男孩很生气并她说只有男孩子才能扮演蜘蛛侠。争执不下两人动起了手,结果就是两个人都被带到校长办公室。
不出所料,爱莎妈妈来到校长办公室,甚至没有问清楚爱莎到底做了什么才被挨训,直接就想着先给校长道歉。爱莎讨厌这样,也更加想要对着干,当校长说这已经不是爱莎第一次跟同学起冲突的时候,爱莎补了一句:也不是最后一次。
如此一来,事情并不会得到真正的解决。而上一次同样的情境,硬核外婆是怎么解决的呢?那次爱莎跟对打的男孩及其父母坐在这里,外婆不请自来看看到底什么情况。当校长不经心地说“这次不过就是男孩的恶作剧而已”的时候。
外婆:那请解释一下什么叫女孩子气的恶作剧。
校长:只有懦夫才会打女孩。
外婆咆哮:不是因为大女孩才是该死的懦夫!是因为打了人,任何人!
校长:希望双方握手道歉。
外婆:凭什么要爱莎道歉?
校长:因为爱莎也有错,因为她“惹了”那个男孩,因为那个男孩有“自控力”的问题,大家要体谅他。
这一刻,外婆不干了,抄起地球仪向校长砸去,被妈妈拉住,最后地球仪砸碎了校长的电脑屏幕:“我!被!惹!到!了!我!也!不!能!控!制!我!自!己!”
大快人心!对于那些身为教育者,却用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学生,讲道理已经行不通,也没有必要,使用“武力”或许是让他们更快摘下眼镜的方法。
04
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先学会变成那种人
外婆,她的新工作就是当一位外婆,她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过。外婆做到了。
只做令自己开心的事,所以她她会在别人家的花园里堆雪人,并给它穿上衣服,制造有人从屋顶摔下的假象。边开车边吃烤肉还得外孙女给她挂挡以及跟警察调情也丝毫不觉得违和。
她也会做自己不那么喜欢但爱莎喜欢的事,比如环保,外婆讨厌环保,但她是爱莎热爱环保坚定的同盟。
她一直无条件深爱着爱莎,在她悲伤时安慰她,做开心的事。在她被欺负的时候为她出头,教她自卫反抗的方法招式。她一直守护着爱莎,因为她也想在她离开之后,爱莎能以同样投入同样的爱,去守护身边值得守护的人。
外婆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智者。原本在弊端明显的教育制度下,在不合群的同学关系之间,在父母离异各自组建家庭的情况下,爱莎属于出现叛逆的“高危”目标。
因为有专家指出,孩子人生中会有三个叛逆期:
2-3岁时:第一个叛逆期,称为“宝宝叛逆期”。孩子自我意识的萌生阶段,开始不听话了。
6-8岁时: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孩子对规律而又枯燥的生活产生抵触感。
12-18岁时:第三个叛逆期,是家长最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爱莎有过叛逆的时候,但最终还是没有成为“问题孩子”,她从外婆和她的道歉信那里学到了怎样去对抗不公,去释怀,去和解,去治愈。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曾经说过:“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时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依附着心理成长之上的。”父母正确的教育,以及以身作则的行为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认识自己,寻找自己,来路不由己,前路仍可期,愿每个孩子都能够好好生活,好好大笑,好好做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