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先生》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记录了蔡元培先生1917年1月4日到北大就职时的场景:
“他到校的第一天,校役们排队在校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而他也非常郑重地脱下帽子向校役鞠躬回礼,校役们包括许多师生都对他的这一行为惊讶不已--这么一个校长,真是从来不曾见过。”
蔡先生就职第一天的行为,给校职工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严重封建积习的北大吹进了一股强进的平等、民主之风。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蔡先生的改革精神与民主作风。
革故鼎新之精神。蔡元培先在就职的第一天,公开以自己的行动,向封建礼教及封建积习挑战。“他也非常郑重地脱下帽子向校役鞠躬回礼”,这在那个时代,是开历史和封建礼教之先河的。因为,在民国时期,北大仍被人们看成京师大学堂,在公众的眼中仍是官僚机构,一度称作“官僚养成所”。这看是很小的礼节,但在封建主义束缚下的北大中是没有过的。可以说是在北大,他是打破封建礼教的第一人。
民主之风气。在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封建礼教在人们思想和行为中的深刻影响与牢固束缚。新校长就任,“校役们排队在校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这是封建礼数,并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理所当然。但蔡先生脱帽回礼,不仅是对校工的回应与尊重,更是蔡先生民主作风的一种恰当展示和信号释放。

蔡先生之所以能够有强烈的改革精神与民主作风,应该源于他整顿、改革北大的决心及人们对教育改革的一种期待。因为,“他本身却抱着救国的理念和改革旧教育体制的愿望,下决心要走一条救国之路。”“当时《中华新报》专电: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也。”
正是蔡先生的革故鼎新的改革创新精神和平等民主之作风,带领北大走上了改革的新征程,扭转了历史乾坤,创造了北大的历史辉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