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散文想法
牧童眼里《道德经》(31)

牧童眼里《道德经》(31)

作者: 西北晓峰 | 来源:发表于2019-05-03 02:38 被阅读0次

    《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牧童眼里《道德经》(31)

      浅说《道德经》之版本

    《道德经》传世本(通行本)与帛书本

    《道德经》又称为《老子五千言》或者《老子》、《五千言》等,有传世本和帛书本、楚简本、汉简本等诸多版本。我们大部分读者看到的都是传世本《道德经》,说到传世本我们就不能不说两个人。一个是西汉初年的河上公,这是个得道的世外高人,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可以说寥寥无几。他常年在黄河岸边修行,世人都称他为河上公、河上丈人、河上真人等。他对老子的五千言进行了编撰注释,留下了《河上公章句》一部著作,其要旨主要是修仙养生之道,对后世影响深远。

    另外一个人是三国魏晋时期的王弼,此人对《道德经》做了注解。由于《老子五千言》的散逸,留存的原文屈指可数,所以王弼版的《道德经注》曾是两千年来研究学习老子思想不可多得的经典。直到上个世纪的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对传世本《道德经》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原来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相径庭。另外帛书版并不叫《道德经》而是叫《老子五千言》,在前后顺序上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帛书版《老子》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应该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以后,乙本在汉文帝登基之后。帛书版《老子》与传世本《道德经》相校比以后,发现帛书版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也更接近老子所著《五千言》的本意。

    帛书《老子五千言》和《道德经》的不同:

    1.时间先进性:考古发现已证明,帛书《老子》的下葬时间约在距今2170年以前,这个时间比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道德经》约早了50年,而且考古也已证明,帛书甲乙本《老子》的誊抄时间都比下葬时间更早,而誊抄时间还和母本的生成时间有所差距,大致估算,帛书甲本《老子》出现在《道德经》之前至少100年。对照帛书《老子》,可见《道德经》因避刘邦、刘恒、刘启、刘勶和刘弗这五代皇帝的名讳,将全文中的“邦”改成“国”、“恒”改成“常”、“启”改成“开”、“勶”改成“彻”、“弗”改成“不”,导致全书出现了整整100处重大改动。

    2.并非孤证:甲乙本帛书《老子》虽然是同时出土的,但无论是字体、誊抄形式、还是誊抄年代都明显有所不同,它们之间虽有不同,但思想、内容、主题是属于同一体系的,与《道德经》有极为重大的区别,它们被同时收藏于同一书匣内,至少说明在下葬年代已非孤证,只是可能墓主也难以取舍它们与原著《老子》的血亲关系。

    3.自证是根本:现已发现,由于对原文总共三百多句话多达几百处的改动,传世至今的《道德经》造成了极为重大的传承损失,其残存的思想智慧,只是原著的凤毛麟角,不仅造成原著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巨大科学成就被彻底销毁了,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主题也是完全相悖的,比如“无为”的本意(“无”为不是“无”为)和“不争”之谬(弗争不是不争)。

    帛书《老子五千言》甲乙本概况

    《老子五千言》帛书甲本用古隶抄写,抄写时间早于乙本,故称甲本。出土时丝帛已有破损,文字多有残缺,《老子五千言》不分章节,以“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文中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其抄写年代当在汉高祖卒年之前。这是《老子五千言》最早的手抄本,它的出土,极有助于认识《老子五千言》在汉初的真实面目,为进一步研究《老子五千言》的思想是提供了最早的、也是最可靠的根据。

    《老子五千言》帛书乙本出土于三号墓东边箱一个长方形漆奁盒下层,与卷前4篇古佚书合抄在一幅宽帛上,字体为早期隶书,非常工整,是研究汉字演变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书中避刘邦讳,而不避惠帝刘盈讳,故抄写年代应在惠帝或吕后时期。全卷也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上下篇卷尾分别注有德“三千四十一”、道“二千四百二十六”。乙本亦不分章,与《老子》甲本的章次完全一致,但也略有几处不同。

    注:1、部分文字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作者。

          2、《老子五千言》就是《道德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牧童眼里《道德经》(3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mn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