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就被教育:中国是的个有特殊国情的国家,我们和西方国家有这样那样的不同。所以要解决中国的问题,
不能使用西方的那套理论,而是要使用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作为一个自由市场经济的脑残粉,
我一直心中有一种期盼: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完善的市场经济?!实际上,在心底里我的想法可能是:
经济学的分析非常有道理,逻辑非常自洽,听上去好像无懈可击。但经济学分析的对象毕竟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可中国的市场经济距离「完善」两个字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所以要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不能用西方经济学的原理。我们需要用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才能解释。—— 摘自薛兆丰的经济学第一课
而在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程里,开篇第一课,就用一个生动而有趣的例子反驳了这个观点。薛兆丰老师举的例子来自一篇著名的经济学文章:
《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The Economic Organisation of a P. O. W. Camp),作者 R. A. Radford 是一位经济学家。二战的时候,
他被德国人抓住做了战俘,关在战俘营里。后来二战结束了,他从战俘营里出来,就写了这篇文章,详细描述了战俘营里的各种经济现象。
故事发生的地点如此的特殊,这里确定不会有什么自由、完善的市场经济,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物资的供给主要靠战俘营外面的慈善组织提供。
但这里的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外面有什么不同吗?好像并没有。
1.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在刚进入战俘营的时候,人们也是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但是很快大家就发现,只有关心是不够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慢慢的,战俘营里的交易就一点点发展起来。
最初我学习这个部分的时候,并不能深刻的理解为什么只有发展起市场交易才能更好的帮助每个人。为什么大家的爱心,面对敌人的同仇敌忾不能让每人个都得到最有效的帮呢?随着我对经济学的学习,再回头来看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是有了很深刻的理解。R.A. Radford 在这里写下了一段很重要的表述:
事实上,一个战俘物质享受水平的显著提高,不是取决于其自身攫取生活必须品的能力,而是通过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得以实现的。
这句话让我想起所谓的商品价值,并不是由所谓的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决定的,而是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当然,更进一步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所谓商品的价值实际上就是不存在的东西,进而所谓的价格波动理论也就没有了意义。这一切都完全颠覆了我对于市场、价值的认知。不过,由此我反而想到一个问题:
如果这个战俘营里关的都是中国人,我们会想到要通过交易来解决大家的需求问题吗?要想到二战的时候,参战的西方国家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深刻的体会到了市场的好处。而那个时候的中国,好像还是一个重农抑商的思想(就算是现在,人们谈论起商人来,也是有很大的仇恨的,似乎是商人赚了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钱)。
1.1 单次交易和重复交易
Radford 在文章中提到了两种战俘营:中转营和固定营。在中转营中,战俘只停留几天,然后就会被转移到别的地方去。而在固定营里,战俘待的时间就比较长了。在中转营中,也有交易发生,但交易的价格波动就很大,有时候营房一头达成的交易,要比另一头的价格差出很多。这就让我想起了大家去旅游景点购物。商家知道你在这里待的时间很短,可能第二天就会离开了,所以商家和游客的交易就是单次交易(有限博弈),这样的话,当然是能坑你两点,决不只坑你一点。反过来,在固定营里,因为大家要长期在这里一起生活,交易的价格就相对稳定,而且还形成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和交易价格公示制度,以维持交易的公平。这就有点像家门口的菜市场,你每天都去那里买菜,他就不敢对你有严重的欺诈行为。
更有意思的是,战俘营里不只有商品交易,还有劳动服务商场,比如给别人理发、洗衣服等。由此薛老师驳斥了一种常见的错误观点:我们总说一个地方贫穷,是因为这里没有投资。可战俘营里有谁给投资呢?所以这种想法是不靠谱的。由此我又想到和朋友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的一个观点:你要做生意,总要有本钱吧?没有投资哪儿来的本钱呢?可我们想想卖烧饼的武大郎,不就是要自己家的锅台上做了烧饼(还是馒头),就出去卖了吗?也许你还会说:有的人家里自己都吃不饱,哪儿有余粮去做烧饼呢?下一节我们来看一下战俘营里是怎么实现吃不饱也可以交易的。
1.2 小结
这个世上,只要有人,就有需求。有两个以上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需求。而满足彼此需求最好的方式就是交易。这里并不需要投资、只需要政策。只要制度许可,只要人们有那么一点自由,人与人之间就开始服务,市场就会发展起来,经济也会发展起来。回顾改革开放 40 年,政府做对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减少了对市场的控制,让人们有一点自由,可以通过相互服务来实现自身物质享受的显著提高。
2. 价格与价格波动
刚才提到,有的人可能自己都吃不饱,怎么还有能力去卖烧饼呢?可是,战俘营里,连自己种地都做不到,这里的食物的主要来源是红十字会送来的面包。一周送两次,一次管三四天。这会发生怎么有趣的经济现象呢?那就是价格波动。每到发面包的前一天晚上,因为大部分人的面包都吃完了,所以面包的价格就会上涨。而第二天发了面包之后,价格又会下跌。这时候,有些人就会在发面包的前一天晚上忍饥挨饿,不吃这个面包,然后把面包卖出去,以换取其它的必需品。
就像上一节说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你给渴的人吃饭,给饿的人喝水,显然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一个人有什么需求只有他自己知道。就是有人愿意饿一晚上,甚至两晚上,用省下的面包去换取一些他觉得更重要的东西。我记得有个电影里的桥段(电影名字忘了),男主在战时获得了一块巧克力,他没有用这个来保命,而是用这个去泡妹子。可见人和人的需求有多么大的不同。
3. 战俘营里的货币
战俘营里还能有货币?当然有!只不过,这既不是纸币,也不是金币,而是香烟。更有意思的是,不但有货币,还有“劣币驱逐良币”:人们把香烟重新打卷,并在其中掺杂一些头发丝,再卷得细一点,用这用「香烟」,而不是机器卷的那种很好的香烟来充当倾向。有了货币,还会发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有的时候,一些炮弹就落在战俘营的附近,这些战俘差点就被炸死了。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人产生了厌世的情绪,觉得生活无望了,还留那么多香烟干什么。于是就把烟都抽了。结果,他们忘记了烟可是货币,货币减少了,就出现了通货紧缩。
相反有一次,传言有一批新的香烟要运到,这样就好像银行里又要印大量的钱出来一样。结果,营房里的各种物价就飞涨起来。不过,后来这个消息辟谣了,物价又回落回去了。
4. 跨境贸易
你能想象,在战俘营这样的封闭环境里,还能有跨境贸易。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啊,战俘营里的英国人,喜欢喝茶,而战俘营外面的德国人喜欢喝咖啡。那可是战争时期,一切都是配给制的。所以,这些英国人,就把配给给他们的咖啡拿到外面去和德国人交易,以换取他们喜欢的茶叶,这就形成了跨境贸易。
除此之外,战俘营里还有户籍制度,有舆论压力,也有仇富情绪。
5. 总结
从战俘营里的这些经济现象,我们学到了:
- 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会有需求
- 有两个以上的人,就会有不同的需求,就可能产生交易
- 有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有货币就会有劣币驱逐良币,就会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 有人在的地方就会有情绪,就会有舆论
所以,哪怕是在战俘营这样的封闭的环境里,都有这么多与外界一模一样的经济学现象,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相信只有在完备的市场条件下,才可以使用经济学的规律呢?
6. 课后问题:经济学在什么情况下是不起作用的?
几乎每节课的最后,薛老师都会给出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以加深对这节课学习的概念的理解。虽然这节课我们学习到的是:经济学规律无处不在。可是只要是规律,总有一些适用的条件。那经济学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呢?我认为是:
- 要有人
- 要有两个以上的人
- 人和人之前要有不同的需求
- 要能交易
- 要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所以,如果是在一个荒岛上,没有人,或者只有一个人,那就什么经济学也用不上了。而在一次小组讨论中,有同学提到一本小说里描写了这样的一种社会:因为宗教的严格控制,人和人之间没有什么不同的需求。那也就没有什么交易的必要了。或者就算是有不同的需求,因为交易是完全禁止的,那也没有办法形成市场,也就没有办法应用经济学了。
而我又想像出另一种社会,在那里,每个人都有能力创造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比如说有一种超高级的 3D 打印机,在电影 Star Trek 里有这样一种机器叫 duplicator(复制机),它可以把物质打散到分子/原子状态,然后再重新组合,形成你想要的任何东西。当然,这也还是需要超多的能量,也就是说你不能自己制造任意的物品。即便如此,如果有这样一种机器,那人们对交易的需求也会大大减少(除了能源)。
这就是薛兆丰的经济学第一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