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1700篇随笔了,五年的时间过的好快。
今日第一节班主任例会,与班主任们分享了我关于留守儿童的理解与心理结构解析,引用了弗洛伊德关于“爱”与“回应”的解释,“有了回应就有了爱,没有回应就是绝境。”我希望班主任们能够对留守儿童多一些回应。
[if !supportLists]第二节、[endif]第三节、第四节上课,期间有一位学生因手机问题被任课老师交到我这里,我上午太忙,就安排学生下午第一节与我见面交流。大课间组织升旗仪式并颁发了九月份流动红旗,天太热的原因,简单的说了一些事情后让学生早一点解散。
下午第一节课与学生交流手机问题,第二节上课,放假。留守学校等到六点后,回家。
一日下来,晚间锻炼思来想去,心得有一,既是要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保持足够的耐心与等待,给以温柔而坚定的眼神,帮助学生跨过心里的那道坎,获得成长和飞跃。
比如,在讲授减数分裂与染色体变异的关系时,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情景,“请问21三体状态的受精卵是如何形成的?”所带的三个班级,提问的第一名学生都是直接上来讲述减数分裂如何如何。(说明学生并没有能够将数学中分类讨论法迁移过来)在我的引导后,基本上到了第三名学生时就能够将受精卵中21号染色体呈三体状态的原因讲述清楚了。在1班有一名学生C课间到我的办公室讲述了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我指示出了他陷入到了一种错误的理解之中,并没有给出我的解释,而是等待上课后,让C听到其它同学的讲述后,反思自己的解释,并找出自己的错误地方。最近授课,通过提出某种生物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阐述、解释、讨论,逐渐接近完全的答案,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保持克制与中立,不做过多的干扰与解释,只是适当的反驳,或使用学生的逻辑归谬而让学生意识到思路的错误,或使用具体生物例子来破掉学生的解释,或通过问题进一步追问,以期学生逐渐逼近真理。从教学的外显形式上,以苏格拉底式的辩驳或者亚里士多德的一对一讨论法,而其他学生作为听众获得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样设置的课堂必然会时而处于一种师生的静默之中,而给予学生必要的等待非常重要。这一点上我仍然拿捏的不到位,不过今天在三个班级中,都看到了有学生“哦”的那种感觉,那种通过辩驳、思考和倾听突然顿悟的感觉,这是非常美妙的。如果我能够帮助学生在某些生物知识点上达到“悟道”的状态,是非常具有成功感的,而这一定以给予学生必要的等待为前提。
比如,在与违规使用手机的学生X交流时,通过问题不断的引导学生沉潜到自己的感觉背后,分析出自己所处于的生活状态之下,到底是什么决定着自己表现出来的一切。“你对父亲的恐惧有没有帮助自己克服那些阻碍自己的诱惑呢?”“你说在有冲动拿出手机使用之前的感觉是无聊,那这种无聊的感觉又是什么引起的呢?”“你对于教材与练习中很多知识都看不懂,面对看不懂的知识,你是如何处理的呢?”“你有没有对自己的成绩做过什么努力?结果如何?父母对此又有什么样的态度与行为?”这些问题都是引导学生X不断深入思考,寻找原因。学生玩手机只是一个表征,而表征下面是学业发展困难,学业发展困难的下面是家庭教育、学习方法、文化圈子等,底层是学生的人格及天赋部分。一次谈话不可能过于深入,但通过问题让学生有意识的触及这些领域,是必要的。这些问题搅动了学生的意识,深入到了潜意识层面,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沉默,而这些沉默是宝贵的,在沉默中学生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对自己的内观。
�F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