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下午球赛,正好课后三点半,孩子们都在操场上。我看球正酣,孩子们来告状,小K在小操场上扔垃圾桶的盖子砸同学玩。我让孩子们唤他过来,把垃圾桶盖好,拉着他到我身前,双手放在他肩膀上,带着他看了一会球。突然一惊:咦,小K今天没有躲闪我的手。
小K的调皮,在学校里都是出了名的。身为一个班主任,我之前因为这些事很是苦恼。前几年学了心理学以后,开始慢慢感受他的无辜。我记得当时去求教林林老师的时候,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当一个孩子的规则感出了很大的问题的时候,先思考一个问题——这个孩子的父亲在哪里?”父亲的隐形或者教养缺位,容易造成孩子对规则的漠视。正如大家都认同的一句话一样:“缺位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容易造成糟糕的孩子。”
小K原本应该是一个太聪明的孩子。上小学之前,他就爱读书,给他一本书,能在阅览室坐好久,自己专注地阅读。认字量多,理解能力强,如果家里好好培养,应该是个所有老师都会心底里偏爱的孩子。可是,由于是单亲家庭,从小,小K就没有享受过父爱。家里对这件事,似乎讳莫如深。我还记得一年级小小的小K,咬牙切齿地告诉所有老师“我爸爸出门被车撞死了”“外公外婆说,妈妈是神经病,喊我不要相信妈妈的话”的怨毒神情。说实话,我并不赞同祖辈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厌恶自己的父亲,嫌弃自己的母亲,这样仇恨的种子,在不经意间就能发了芽,酿成我们无法想象的后果。
尽管,家里的母亲、外婆、外公给了孩子很多的爱,但是我发现,小K其实是一个十分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当一个孩子和家人的互动,都是金属的回应,或者无条件地顺从的时候,他没有规则感和心里边界感,反而会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因为没有一个他认为权威和容易信服的成人。这样的情况,也很可能造成长大后,他去外界找成人或者同龄人进行模仿,而他会模仿谁,就是我们很难控制的了。我为此挂心了很多年。
因为没有安全感,小K和别的孩子之间的很多偏差行为,都是可以解释的。因为在家里,没有人告诉他规则的意识,没有和别人之间的心理界限感。我还记得几个关于他的故事。
一年级的时候,好几个孩子不写作业。中午放学,我先去放路队,让孩子们补完作业再回家。放完路队回来,发现孩子们大多在写作业,唯独小K在一边玩,妈妈在教室书桌前认真写作业。自己补完作业的孩子们,很快就知道了“不写作业是不可以的”,而小K似乎养成了“不写作业,一会妈妈就会来帮我”的错误意识,后期他的作业出问题的事太多。
小K的外婆是个教师,大概是教师的天性吧,对待自家孩子,总是不能允许他不好。而小K一直的表现却让她很生气,感觉事情比较失控。不过,当家里三个成人是三种教育观念和看管方式的时候,她自己能做得并不多。不但孩子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对,我想,小K外婆也会因此越来越焦虑。不改变成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不能统一教育理念,小K的成绩和行为大概是很难有根本程度的改善。
家里这样的情况其实也可以延伸到校园里来,很多事情虽然看似怪异,但是都变得勉强可以理解了。他在家里没有一个可以给他安全感和稳定感的人,所以他不敢和别人对视。因此,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同桌看了他一眼,他就能当我面用铅笔去戳别人的眼睛。在家里的时候,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打妈妈,甚至当着老师的面对妈妈劈头盖脸地殴打,妈妈也不会去躲避,或者告诉他这样是错的。那在学校里,当别人和他的交往距离过近的时候,他会不由自主地猛地去推别人,把别人推摔倒,他可能心里会隐隐认为,攻击别人是一种正常的、很正义的事。因为在家里,说谎话是不会被辨别出来的,是可以原谅的,所以为了逃避惩罚,在学校里犯了错误,他会大量地开始撒谎,再不停地质问下,不断弥补,弥补到事实足够充分,圆不了谎为止。这不是一个正常的行为。
往常,我总是试着去给孩子爱,试图更宽容,想让他感受到来自于我的温暖。后来,我慢慢地发现,这个孩子更缺少的,是一个告诉他规则的人。这个学期,我改变了教学策略,一直有意识地帮他整整衣服、理理红领巾、拍拍脑袋,增加和他的肢体互动。刚开始,我能感觉到小K的抗拒。我摸他脑袋的时候,他会本能地扬起胳膊护住脸。这种“防打”的本能动作,让我对他家里的教养方式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让我很心疼。在我帮他系红领巾的时候,小K依旧会尽量偏离身体,离我远一点,但是不会去防卫我跟他直接过近的站位了。在生活中,我也不会姑息他,如果有错误,一样会直接罚,让他重复“我上课的时候不能偷偷说话”“不能骂同学”等等。
这样既亲近又有规则的管束中,我反而开始慢慢地觉得,小K和我的心越来越亲近了。
周五早上,小K主动来我办公室告状,说两位同学玩橡皮筋的时候打到他了。我说:“哦,是吗,那他俩做得不对,你帮老师把他俩叫过来好不好?”小K少见地激动地冲出去,还没出门就大声喊“老师让你们两个人到办公室去呢!”两个犯错的孩子最终没有来,上课铃响,我过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这两个孩子,跟他们说,中午放学留下来,我们来慢慢处理,不打扰大家上课。
没想到,中午放学,小K居然又主动来找我说:“这两个同学跟我道过歉,说自己做错了,我决定原谅他们了。老师你不要留他们下来了。”这孩子在我班里呆了四年,终于开始有了规则意识,遇到事情开始判定别人做错了以后,开始去寻找权威帮忙,并且学会去原谅。这虽然不大符合现在四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但是我依旧很激动。这也许说明,小K同学在遇到大事的时候,开始慢慢地学会找成人求助,开始试图建立和我的情感联结了?
都说小学班主任要做到“雌雄同体”,不仅给孩子母爱,也就是“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我都爱你”的意识,更要有父爱,也就是“你做得好,我就爱你”。我希望我带给小K的,不仅有无条件的爱,还试图让他明白规则感和边界感。期待孩子因为我的存在而有所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