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山东大旱,皇帝下诏,命各地官府赈济抚恤,并免除灾区今年租赋。
20、
秋,七月二日,任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右仆射。
长孙无忌与皇上为布衣之交,加上又是外戚,有佐命之功,皇上对他委以腹心,其礼遇群臣莫及,多次想要用他做宰相。但是长孙皇后坚决请求说:“妾是皇后,家中贵宠已经到了极点,实在是不愿意兄弟再执国政。吕后家、霍光家、上官桀家,就是切骨之戒,希望陛下矜察!”皇上不听,最后还是用他。
21、
当初,突厥人性格淳厚,政令质朴简略。颉利可汗得到汉人赵德言,委用他。赵德言作威作福,多变更旧俗,政令烦苛,国人开始不悦。颉利又喜欢信任诸胡人,而疏远突厥,胡人贪心冒险,反覆无常,每年都要动兵讨伐平叛,永无宁日。这一年大雪,深数尺,牲畜多死,连年饥馑,人民都冻饿不堪。颉利可汗开支不足,向诸部落征收很重的赋税,由此内外离怨,诸部多叛,军事力量开始衰弱。很多大臣都建议出兵攻击,皇上问萧瑀、长孙无忌意见,说:“颉利君臣昏虐,危亡可必。现在攻击他吧,又刚刚和他盟誓;不攻击,又怕失去机会;怎样才好呢?”萧瑀建议攻击。长孙无忌回答说:“敌虏没有犯我边塞,而抛弃信义,劳动人民,这不是王者之师。”皇上于是停止。
22、
皇上问公卿以享国久长之策,萧瑀说:“夏商周三代实行封建制,所以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天子孤立在上,所以速亡。”皇上认为很对,于是开始有封建之议。
23、
黄门侍郎王珪有亲启密奏,附在给侍中高士廉的奏章中,请他转呈,高士廉将密奏扣留,也不告诉王珪。皇上听闻,八月十九日,外放高士廉为安州大都督。
24、
九月一日,日食。
25、
九月十二日,中书令宇文士及被免职,降级为殿中监,命御史大夫杜淹参豫朝政。以其他官职参豫政事,就从这时候开始。
欧阳修注:
唐朝因循隋朝制度,以三省之长,尚书令、侍中、中书令共议国政,这就是宰相的职务。以后李世民任尚书令,臣下避讳,就没人敢做尚书令了,于是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但是,因为这三个官职品位尊崇,不肯轻易授人,所以就以其他官职,实际承担宰相职责,但是不给宰相级的官位,比如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议朝政;又或者叫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名字不一样,但都是宰相职责。
26、
杜淹举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皇上问他有什么才能和事迹,回答说:“隋炀帝将要去江都时,召百官问行留之计,邸怀道当时任吏部主事,只有他一个人反对,说不可。臣亲眼见到。”皇上说:“你认为邸怀道做得对,那你当时自己为什么不进谏呢?”回答说:“臣当时的官位并不重要,又知道进谏他也不听,徒死无益。”皇上说:“你知道炀帝不可谏,为什么又要在他的朝廷做官?既立于其朝,为何不谏?你在隋朝,可以说是官位卑微;后来跟王世充,位置就尊崇显贵了,为什么还是不谏呢?”回答说:“臣对王世充并非不谏,只是他不听。”皇上说:“王世充如果贤而纳谏,则不应亡国;如果暴而拒谏,你又怎么没有招祸呢?”杜淹哑口无言。皇上说:“今天你的位置可以说是尊崇了,可以谏不?”回答说:“愿尽死。”皇上笑。
27、
九月二十二日,幽州都督王君廓叛逃,在路上被人杀死。
王君廓在幽州,骄纵多不法,皇帝征召他入朝。幽州长史李玄道,是房玄龄的外甥,托王君廓帮他带一封信,王君廓私下拆开信封,又不认识信上的草书,怀疑他告发自己的罪行,走到渭南,杀死驿吏而逃;将要奔往突厥,为野人所杀。
28、
岭南酋长冯盎、谈殿等互相攻击,很久没有入朝,诸州奏称冯盎造反,前后奏章有几十份之多;皇上命将军蔺谟等征发江南及岭南数十州军队征讨。魏徵进谏说:“中国初定,岭南瘴疠险远,不可以驻扎大兵。况且冯盎反状未成,不宜兴师动众。”皇上说:“告发的人在道路上络绎不绝,怎么说反状未成?”回答说:“冯盎若反,必定分兵据险,攻掠州县。如今告发他的已经好几年了,却没有什么军事行动的消息,他根本就没有造反,这是很明显的事了。诸州既疑其反,陛下又不遣使镇抚,他怕死,所以不敢入朝。如果派亲信的大臣去,向他示以至诚,他喜于免祸,可以不动刀兵,而让他顺服。”皇上于是罢兵。
冬,十月六日,派员外散骑侍郎李公掩持节前往慰抚晓谕,冯盎派他的儿子冯智戴跟随使者入朝。皇上说:“魏徵令我发一介之使,而岭南遂安,胜过十万之师,不可不赏。”赏赐魏徵绸缎五百匹。
29、
十二月四日,左仆射萧瑀因事被免职。
30、
十二月三十日,利州都督、义安王李孝常等谋反,伏诛。
李孝常趁着入朝的机会,留在京师,与右武卫将军刘德裕及他的外甥、统军元弘善、监门将军长孙安业互相说一些符咒天命的事,密谋以宿卫兵作乱。长孙安业,是长孙皇后之异母兄长,嗜酒无赖;父亲长孙晟去世后,弟弟长孙无忌及皇后都还年幼,长孙安业不肯抚养,把他们赶回他们的舅舅(高士廉)家。后来皇上即位,皇后不以旧怨为意,对长孙安业恩礼甚厚。等到谋反案发,皇后涕泣为他坚决求情说:“安业之罪,诚当万死。但是他当年对我不好,全天下都知道;如今把他处以极刑,人们必定认为是我公报私仇,恐怕连累圣朝名声。”由是得以减死,流放巂州。
31、
有人告发右丞魏徵偏私他的亲戚,皇上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结果没这回事。温彦博对皇上说:“魏徵不留存行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也有可以责备之处。”皇上令温彦博去责备魏徵,并说:“从今往后,应该留存形迹。”
又一天,魏徵入见,对皇上说:“臣听闻君臣同体,应该相互尽诚;如果上下都留存形迹,则国之兴亡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皇上瞿然曰:“我已经后悔了。”魏徵再拜说:“臣幸得奉事陛下,希望能让臣做一个良臣,不要为忠臣。”皇上问:“忠臣、良臣有区别吗?”回答说:“稷、契、皋陶,君臣协心,共享尊荣,这是良臣。龙逄、比干,当面顶撞皇帝,自己被诛杀,国家也亡了,这是忠臣。”皇上喜悦,赏赐绸缎五百匹。
华杉曰:
温彦博说得对,魏徵应该留存行迹。留存行迹,就是见了什么人,谈了什么话,都有记录。魏徵的意思,是皇上应该信任我,不要查我的记录,不必上下都留存行迹。
首先,皇上的行迹是一定留存的,皇帝有起居注,全部有记录。魏徵实际居于宰相之职,当然应该保持透明,公事自不待说,亲戚朋友来往,来了什么人,谈了什么话,都应该有人记录,这是责任,也是居于高位的代价;同时,还可以阻止一些人对你有非分之想,跟你说非分之言,也是对自己的保护。你今天把皇帝说羞愧了,还赏赐绸缎五百匹,明天照样可能会有说不清楚的事情。信任和透明的关系,不是信任就可以不透明,而是透明才有信任。身为大臣,不要隐私,越透明越好,透明才能带来安全。有的大臣为了避嫌,不交结宾客。没朋友,就没私心,没私事,没私利。魏徵要交朋友,那你就全部透明化也行,哪能给皇帝感情压力,要他绝对信任你呢?
司马光记录这一段,他当然是赞同魏徵。读者可以代入自己,切己体察,如果你是魏徵,你会怎么做。
32、
皇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都举止失措;皇上也知道,每次见人奏事,必定和颜悦色,希望能听见规谏。曾经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貌,必定要依靠明镜;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要靠忠臣。如果君王刚愎自贤,臣下阿谀顺旨,那君王失去了他的国家,臣子们又岂能保全自己!比如虞世基等谄事隋炀帝以保富贵,隋炀帝既弑,虞世基等也伏诛。你们应该以此为戒,事有得失,一定尽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