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到断舍离是因山下英子老师的那本《断舍离》,看完以后非常的震撼,遂把家里整个断舍离了一遍,清理出几大箱子的东西。
清理的物品主要有几大类:一类是衣物。那些打折买下了的,想着反正便宜,结果来没穿过几次,因为本身不是很喜欢,穿上几次没有新鲜感后,也就束之高阁了。真正穿的是那些花大价钱精心买来的衣服,因为喜欢,穿的时候也会精心呵护她们,使她们一直保持一种很好的状态,就像好朋友一样,任何时候穿出去都会很得体。还有一种平价衣服,在店里试过,虽然平价,但是设计和面料、做工都不差,重要的是很实用,也很百搭。
清理完之后,感觉松了一口气。想想那些清理出的那些衣服,那些长久未被宠幸的衣服,像皇帝未被宠幸的妃子一样,积攒了多少的怨气,这些怨气成天包围着我,大概也会令我觉得压抑吧。以后再买衣服的时候就克制了很多。不再因为便宜而买衣物,而是会买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经的起时间考验的、面料、品质上乘的衣物。那天看到一句话,君子与好物,克制而长情。我想,大概我所追求的就是这样的状态吧。
第二类是书。我是一个习惯买书的人。基本上从07年到现在各大排行版上的书在我家的书架上都能找到。也会看一部分,但有些买来后就没看过,这其中包括很多生涩的经济学类的书,我对此根本没兴趣,只是买的时候心血来潮,想着学学经济学,于是就买下了,买下以后就没有下文了;还有一些是看完后很后悔买的畅销鸡汤书、畅销小说;又舍不得丢掉,搬了好多次家,扔了好些东西,但书一直都跟随着我。这次也下决心将这一批书清理掉了。
清理完之后,把书架又重新整理了一遍。书架上摆的都是自己最爱的书,或者自认为值得收藏的书,分门别类的放好,心理也像获得了安宁。以后再要看畅销书,就选择用kindle来看,也不需要占用空间了,真正值得买的书会买回来重读。
第三类是厨具。各类的碗、盘子、烧糊了的蒸锅,微波炉赠品的塑料盆、电磁炉赠品的薄不锈钢锅,铝的高压锅、不锈钢的高压锅,它们一度占据着我的厨房,在厨房的厨柜着堆着,挤压着。使我一进入厨房,就有一种压抑感。那些碗都有些年头了,大约是60、70年代的大花碗,对于一个曾经的女文青来说,每次吃饭用那样的碗简直就是一种折磨。每次洗碗都暗暗祈祷着不小心打碎几个吧。可无奈那些碗还都特别结实。可要真扔吧,还真过不了心里那道坎。那天看完书后,一口气,都扔了。
简直就像压在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把它搬走了的感觉。我松了一口气。厨房想必也松了一口气。把我的喜欢的锅具按顺序排列好,便于取用。我喜欢的餐具摆放在抽屉里,它们各自都在各自的空间里舒展着,我感觉我脸上的表情都舒展了。
清理完这一切后,坐在窗明几净的家里,我开始陷入的思考。由物及人。
活了三十多年,记忆积累了很多东西,大脑像是老旧的电脑,内存太小,运行速度越来越缓慢。于是,记忆力减退,无法接受新的事物,渐渐老去。有时候感觉记忆就像尘封的箱子,闲暇时打开看看,才发现所谓的记忆,珍贵的记忆,不过是一些老旧的布。你一点点把这些布抽出来,一点点抽出来,怎么也抽不完,于是又胡乱把这些布再塞回箱子里去。如果人脑也能格式化,那么一键恢复,重新又变成空白,那也不错。不过,说归说,谁也不愿丢失记忆,只是,保留一些最珍贵的,那些老旧的,腐败的,就清理出去吧。
太多的记忆让人痛苦,太多的选择让人迷茫,太多的物质让人沉沦;
衣橱里有那么多的衣服,每天却不知道该穿些什么。假使只有两套,那么,一套挂在衣橱里,一套穿在身上。那么,也就完全没有该穿哪件这样的烦恼。假使家徒四壁,那么,坐在家里和坐在图书馆里,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家里东西实在太多。让人分心的东西也实在太多了。连五分钟的专注力都没有,便开始分神,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流逝了。
有时候想,世人真是对物质太过于执着了。时尚的东西,一轮一轮的流行、淘汰,再度流行。人们却乐此不疲的追求着时尚。食物本是果腹维生,人们却为了口腹之欲,创造出各种的花样。人们都在被潮流裹挟着,却标榜着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
甚至连死后的事情都要安排好。寻找墓冢,让自己的死后无用的躯壳亦有所归依。灵魂都不知道该往何出,何况是一个没有用的躯壳,还要占用一席之地。
人,像任何别的动物一样,干干净净的来,干干净净的走。向大自然索取了的东西,走的时候,把自己剩余的东西贡献出来。这是一种多自然的状态。
不悲不喜,不争不抢,不慌不忙。
谁又能做到这般脱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