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暑假,kindle上收到广告推送——“《罗辑思维》鼎力推荐,风靡两岸三地学子和商界精英,全球热门中文慕课结集出版。“回过头再看,《大秦三部曲》,是我关注的内容,毫不犹豫地买下。
但,一直没读。
终于,某次外出,在火车站,翻开了这本书。《推荐序》里,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惯常的吹捧的话罢了。但《作者的话》里,有一句话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一些期待:
历史学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正在于“思辨”。强调记忆而忽视思辨,这不但是买椟还珠,更是莫大的遗憾。
翻过目录,到了前言——《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
这一部分,作者阐述了自己历史学习的主张。作者认为,读史可以明智,但很多人读史不能明智,原因在于不得其法。这样,历史仅仅是故事而已。
而真正高明的读者,则是观史如在其中。每当紧要关头,要立即停下来,假设自己身处对方的位置,综合种种,思考该如何抉择。思考清楚了,再打开书本,看看这个人物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此时,再依据其结果倒推,分析其原因。
能读到这里,只能算是入门。
更重要的是,要比较自己和古人在选择和方法上的异同之处。
更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工作中,要反过来,设想如何面临自己当前局面的是某位古人,他会如何决定。
这样,才是真正的拿书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历程互相印证,最终使古人的智慧为己所用。
这部分内容对我触动很大。虽然读了一些书,但从来没想过书原来是要这样子读。
这一部分内容,作者在第二章《从张良的故事谈起》给出了另外一种表述。他说,读书有三个层次:诵书,将书熟读成诵,这是读书的基本功;读书,能够分析归纳书中的道理;念书,念兹在兹,将书中的道理记在心里,去实践它。
这些都是后来读书的发现。第一次阅读,我只读了前言就放下了。再次读,已经是半年之后。
这半年,在班级教授《世说新语》课程,在马玲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将这样方法运用的到课堂中去,效果很好,学生提升得也非常快。
许是因为这样的经历,再次翻开《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再也没了当时的激动。除了验证已知之外,反而能够发现一些问题。
比如说,在分析秦始皇的为人处世的时候,是不是有些刻意地往某个论点上生拉硬扯?
又比如说,赵高“夺权”之事,是否分析得太轻巧了些,而缺乏真正能说服人的东西?
但不得不说,这本书里还是有一些亮点,比如黄石公点化张良的“忍”与“先”,这一部分分析解读着实精彩,真如高手过招,观众还没看明白,人家已经分出胜负了。
如果你要看这本书,建议你细读前言,不妨做做笔记;读读前两章,开开脑洞;翻翻之后的。
如果你要看这套书,《大秦三部曲》,建议阅读顺序:先《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前言、第一章、第二章,再《帝国崛起:王道、霸道与强道的取舍》,后《敌我之间:成在对手,败在队友》。
书不厚,字大行稀,大半天就翻完了。
感谢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