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找到了我娘的出生地,我要把《娘》书在这里献给娘!”在娘的老屋场边上,彭学明和兄弟姐妹们一边流泪一边跪下磕头把《娘》书的扉页一张张烧给娘。
生于湘西,一路从村庄到县城再到省市,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的彭学明以一部《娘》成名,而在其的人生成长中,“娘”以及真实存在的母亲形象对其帮助甚大。一位和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农村母亲相似的灵魂在大山深处哺育孩子,而年幼失去父亲关爱的叛逆少年在与贫困斗争的路途上又无数次误解了母亲,沉默与保卫、牺牲与感恩,落后贫穷愚昧的农妇也许都无法解读“奉献”的概念,但一切所作所为却是对母爱最好的阐述。
从落后中迸发人性中的至纯一面,这是《娘》的第一大亮点。以儿子的视角,我们可以清楚观看到误解、忽视、伤害母亲的儿子是如何在生活中改变认知,继而去忏悔年幼无知的岁月对娘的雪上加霜,而对母亲在离异后忍受悲苦的后知后觉,更是将亲情可贵推向高潮。
有句老话说得好: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出娘的手艺,说话办事显出爹的教养。父爱缺位的幼子,有着难以愈合的痛苦在,对于孩子来说,他并不能完全理解母亲在这场变动中承受的压力而想当然得将痛苦施加给长辈。彭学明很懂得把握这种孤独感在相依为命的二者间的发酵,朴素、平凡的湘西农村妇女在困苦的年代只能被动忍受着,敏感自卑的儿子在颠沛流离中又很难建立共情感,然而生活的压力并没有催生出一个性格扭曲的孩子,反而最朴实无华的母爱战胜了所有的绝境,前半段的伟大就孕育在这些不加修饰的故事当中,以真实感换取同理心,也是基于彭学明的真爱使然。
而后半段在渐行渐远的离家路途中,儿子越加明白母亲的不易和背负的委屈,自责、彷徨、感激在一瞬间触及读者心里最深处,又成为本书的第二处亮点。
世界上有很多有钱有势的母亲,可我只要我娘这样的贫穷卑微就够了。
世界上有很多伟大高尚的母亲,可我只要我娘这样的弱小平凡就够了。
或许这种字字带血与泪的语言最能得到祝福和思考,彭学明在文中明言,“ 我娘,是天下母亲的缩影。 ”母亲的形象本就是这样,付出不求回报、坚韧而挺拔,这些生活中的力量是无需夸大的演绎的,她们本就是最真实的存在着,湘西现实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况造成了无数这样的家庭,在那些孩子的世界中,母亲向来与父亲同样巍峨。
马三立老先生告别演出时曾贡献出一首《劝人方》,其中一句唱词是:
爹要是死了穿孝二年半,老娘死了穿孝就是三年,为什么,娘比这爹爹多穿六个月的孝,只因为,娘养儿的那一天,娘养儿,如同阎王见一面,娘养儿,沙内澄金一个样般,
劝人方,顾名思义,太平歌词老板子里劝人向善的一首,自古以来都有对母爱更加深邃伟岸的评价,而彭学明花费十一年的时间重新回忆起与母亲相依相伴的片段,留难他乡,饱尝困苦,童年的彭学明与长大后的他却完全活成了两个样子,或许在他的想法里,好好活着,活出更灿烂的明天,也是对母亲无声的教导最好的报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