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原来有时候最深的隔阂不是来自惊天动地的大事。
《断背山》让我喜欢上图解电影,看到让人意料之外的暗线和导演独具匠心的细节编排,
于是又,喜气洋洋的分享给室友看电影,效果不太好,情理之中。
世界上永远没有人能和你感同身受。这类文字总是触动着数个像我一样的有自己小世界的
矛盾女生。在这次不愉快的分享经历中,我真切体会了同理心,可贵。
因此,我是认同无人与你同感受这句话的,但是也突然觉得我想要找一个能尽可能与我感同身受的人。
我明白,不易。可能我们总是条件反射地喜欢在别人的意见之后评价,学习了批判性思维之后更加喜欢一切皆质疑,甚至有点清高觉得只有自己批评了才是有主见有思考,嗯,不恰当的形容为“自我清高”。质疑不对吗?当然对。理智上讲。
情感上,当一个人跟你分享时,是一个自我暴露的过程,打开自己,信任你,如果你直接拿理智相对,可能赢了逻辑失了情谊,也许。
因此,我是感激这次冲突的。
因为我明白,在交往中,认真对待别人的分享,质疑要放在后边,要以委婉的,探讨的语气问,而不是强势的反问,比如“难道...”。另外,他人分享是个建立情感的好机会,也许比自己犀利的评价更能打动人心的是你倾听中裹藏的善良。
Part 2 我对自己似乎过度热情的“分享习惯”也有点不习惯了。
首先,我的分享尽管已经在“历史的不断教训”中改进的尽量客观,仍避免不了从自己角度的过度渲染,也许与禀赋效应的经济学解释相近。
另外,多与不同意见交流也是好的,因为即使自己尽可能客观全面,也有思维定式的路径依赖。
比如我选择电影,一方面受其价值观影响,另一方面也许是它迎合我的价值观我才选择。而对于
符合我感情的,我是会跟着感觉走的,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判断。
想对自己说:还记得吗,掌控情绪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也许是一切也说不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