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今天晚上去打了球。而打球之前,我本计划去上一节架子鼓课,但状态实在不好,一方面整个人发懵,另一方面,从老师那里收到的都是负面的反馈,让我的状态更差了。于是,跟老师协商,今天的课先缓一缓,我先找找感觉,下次再续。
及时叫停之后,我突然有种似曾相识之感,这种感觉像极了高二的时候,下了功夫学理科,但毫无成效,从外面也持续收到负面反馈的无力感。而且某一瞬,我对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有了深刻的体会,可能一方已经极尽委屈,而另一方还没有估计对象的情绪,只一味的把自己脑子中的“正确”和“焦虑”输送出去,这样恶性循环,有好才怪。已经长大,成熟如我的尚且在这样的时刻,感受如此,对于一个还没有摆脱稚嫩的孩子而言,这着实残酷了。
为了转移注意力,我在音乐教室没待一会儿就出来了。买了一份烤冷面,刷了一阵手机之后,溜溜达达去打球。
我是从四点无固定点步伐开始兴奋的,或者说开始上气不接下气,只能将注意力放到运动本身上。后来教练说,我那阵儿,嘴唇的白了,哈哈哈,试问,有多少人能在步伐练习前面不认怂,我敬她或他是个人物。
从步伐训练到反手封网练习,到后面的自由组队练习,真是打得畅快。
期间,教练的三句话,解答了内心的诸多困惑。
重心不稳的时候,不要着急往网前走,以防对方吊你同一个点,稳住就好。
孩子练的好不好,完全看家长的态度,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应该鼓励,迈过去就好了,不能顺着他们的心意胡来。
第三句,其实教练没有说出来,是一句无声的启迪。教练带我们4组人做步伐训练,训练球在这个过程中消耗的很快,进程过半,我注意到球已经所剩无几,可教练丝毫不慌,指着我刚刚串好的四串球说,那不还有。
我当时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对啊,教练心里有数,不管什么情况,他都是有能力去面对和解决的,所以完全不用慌。我出现在捡球的后场其实是个偶然事件,即使没有我,也可能有别人,即使谁都没有注意到,教练或者可以再去拿一箱球,或者可以叫大家过来串球……方法诸多,可以确定的是,不管采用那种方法,都嫩解决问题,成竹在胸,自然不必慌张。一言以蔽之——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任何情况做到胸中有数,自然不必慌。
而前两句,前者道出了一个“稳”字,不止身体上,也在心理上;后者则是一个态度,我们大可带入家长的角色,然后去治愈面前这个叫“自己”的小孩!
本来在状态很差的一瞬,还曾想过,要不要停一阵,现在想想,完全不必。不仅解决了当下的问题,也治愈了内心深处的一个黑洞!
今天去打球是这个月做的最好的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