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4400/5c3f71a8d9e916d9.jpg)
阅读时间:2023年4月15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人类简史》
阅读范围: 第10章《金钱的味道》
一个周末的时间读完了5章的内容, 感觉以这种速度下周这本书就可以完结了。这一章主要介绍的是金钱的发展史,沉睡的中学知识又苏醒了。已经借好了《货币的战争》这本书作为补充阅读。谁说书单难选?这都是好奇心的推动力呢。
货币产生的必要性
狩猎采集者完全没有金钱货币的概念。虽然不同的部落成员可能有不同的特长,但他们是用人情和义务组成经济体系的,分享着种种产品和服务。这种互通有无的交换方式,由交换的双方当事人确定物品的价值,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而且这个时期并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无论你是擅长做鞋还是治病。打猎采野果还是主要的任务。
城市和国家兴起后,人口稠密的城市,开始进行了职业分工。粮食生产可以养活专业工作者。于是出现了鞋匠,医生,木匠,战士,牧师等专职人员。为了方便以物换物的交易,出现了货币的雏形“一般等价物”。这就避免了自由市场“各尽所能的最小值,各抢所需的最大值”的局面。有了统一的汇率标准,也就不会出现胡乱定价,众说纷纭的局面了。
“一般等价物”可能是贝壳,兽皮,布料,粮食。一切在当地存在公认价格的物品。在我国,古代官员的工资有可能是几担米面,吃不掉的部分会流入市场折换成其他的用品。越是方便携带运输容易保存的物品,越容易具有货币价值。比如监狱中的香烟。甚至我们手机中的一串数字。渐渐的它的使用价值被忽略,人们更重视的是它象征的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贵族奢侈品的价值,真的是它的价格本身吗?还是身份地位的体现呢?掌握稀缺资源的能力代表着权力的大小。而又是谁定义这些稀缺资源的价值呢?这一切不过是“文化认同”下构建的虚拟幻像罢了。
金钱依赖互信系统
最早的本身不存在固有价值的货币,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之后的土耳其王国铸造了史上第一批硬币。人们开始用重金属的重量确定货币的价值。在这些货币上会印上代表国家权威的印记。同时标明硬币含有的金属量,以代表它的价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货币的价值是由发行它的国家作为担保的。
我们学过的历史中,一旦出现王朝更迭,前朝的货币就会大大贬值,甚至不再被允许流通。货币离开它流通的环境就会变成一张废纸或者一堆废铜烂铁。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货币的流通范围,为他背书的国家和社会普遍认同决定了它的价值。因此作者用一句话点明了其中的本质,金钱信仰的重点是“别人相信”。
作者举了黄金白银在印度和地中海商人间流通的例子,来解释通用货币形成的过程。我依稀记得明朝的白银贬值,与美洲发现大量银矿有关。作者只是点到为止,没有继续深入分析“美元货币体系”“黄金货币体系”内容。相关的知识可能需要我去读《货币战争》和《白银帝国》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吧,书单成员又添两名大将。
金钱的价格
作者最后总结了金钱制度的两大原则。一是万物可换。你可以用金钱换土地,换手下的忠诚,换健康,换知识。
二是万众相信。有了金钱作为媒介,任何两个人完成合作。
作者说,虽然金钱能建立起陌生人之间共同的信任,但人们的信任不是人类社群或某些神圣的价值观,而是金钱本身以及背后那套没有人性的系统。转化成我们常说的两句话就是“认钱不认人”和“笑贫不笑娼”。
金钱是人人都爱的东西,也是最无人性的东西。
网友评论